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4年03月12日 07:38 來源: 中國文化報 蘇丹丹
時下,互聯網的影響已經深入到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各個行業門類,一些傳統的文化行業受到了很大沖擊。但是在帶來沖擊的同時,互聯網也為文化產業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金融業等行業對文化產業的滲透,文化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問題受到大家越來越多的關注。1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專門提出了要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文化產業各行業門類之間、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日前,北京市文資辦和光明日報社在北京聯合舉辦了“深度融合:文化產業的二次騰飛——文化產業領軍人才研討會”,與會代表就“互聯網時代的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企業的融資之道”“創意設計助推產業轉型”3個話題展開熱烈討論,并提出建議與對策。
互聯網時代是挑戰也是機遇
關于正在迅速成長中的互聯網,有這樣一種說法:“未來世界上可能只有兩種公司,一種是互聯網公司,另一種是使用互聯網的公司。”暫且不說這種預測能否成真,但從目前來看,互聯網的影響已經深入到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各個行業門類,一些傳統的文化行業受到了很大沖擊。但是在帶來沖擊的同時,互聯網也為文化產業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
傳統文化行業中,出版業是受互聯網影響最大的一個行業。出版一份期刊不僅周期長,發行范圍也相對有限。但是同樣的內容在網絡上傳播,效果就會有很大的不同。據同方知網常務副總經理單清龍介紹,通過中國知網進行傳播的社科類期刊約有7000種,其中有1000多種期刊作者投稿后,一旦編輯決定使用,就可以立即在網絡上檢索到,這被稱為優先數字出版。此外,由于網絡傳播的范圍遍及全球,中國知網的內容不僅在國內可以看到,在國外也可以看到。“短短10余年,中國知網的數據庫已經成為教學、科研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從這點可以看出數字出版和互聯網的影響巨大。”單清龍表示。
同樣,由于受到互聯網等因素的影響,實體書店的經營也遇到很大的困難。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去實體書店買書,取而代之的是去當當網、卓越網淘書。除了購買上的方便與優惠,歸其原因還在于互聯網能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有針對性的推薦、快速的檢索以及豐富的種類選擇。當當網總業管部總經理謝志寧表示,長期數據的積累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可以精準地定位消費者的需求,為下一步有針對性地營銷做準備。這些都是實體書店所不具備的優勢。
另外,在視頻傳播方面,互聯網發揮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近期引發全民熱議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即是由網絡傳播創造的文化熱點。可以說,互聯網已成為年輕人使用的主要媒體渠道,一部視頻動輒上億次的觀看量,足見互聯網傳播的影響力之大。對此,愛奇藝市場部副總裁陳劍峰表示,互聯網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更多的可能性。不過,作為互聯網公司,在給觀眾傳播大眾喜聞樂見的主流文化之外,在內容層面,也需要更重視節目的文化價值。
在互聯網與文化產業融合過程中,如何管理互聯網文化是業界人士十分關心的問題。對此,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副司長庹祖海表示,互聯網文化的正常發展要靠制度保障。在網絡管理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的情況下,需要進一步把管理理念調整好,應用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使網絡為社會進步發揮應有的作用。
金融與文化有待進一步融合
關于文化產業與金融的融合,有人說,金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血脈。也有人說,金融是助推文化產業發展的血液。在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副巡視員施俊玲看來,不管是血脈還是血液,都足以說明金融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新時期,文化產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沒有金融的支持是萬萬不能的。施俊玲表示,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說,財政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只能起到引導、引領和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雪中送炭。而市場化的投融資與之不同的是,可以促進資金融通,哪個地方需要資金,國家政策支持、引導哪個產業,資金就要流向哪個產業。
近幾年,相關部門非常重視文化金融的發展,2010年,九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在此意見的指導下,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業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僅工商銀行對文化企業的融資余額就達1440億元。據工商銀行北京分行副行長張展介紹,與工商銀行合作的客戶既有行業的龍頭企業,也有很多中小企業客戶。對于中小文化企業,工商銀行比較重視集群化發展,并針對性地進行產品創新、政策傾斜,至2013年底,與工商銀行合作的中小文化企業已經達到4000戶。
盡管金融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是文化企業融資難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作為文化企業代表,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對文化企業融資現狀深有感觸,他表示,一方面是社會上存在大量資本想要投入到文化產業,一方面文化產業需要大量的資本注入,本是兩廂情愿的事,但是在運作過程中卻阻礙重重。在金融與文化產業融合的過程中,金融機構和文化企業還需要繼續努力,不斷摸索。
培養復合型人才很關鍵
作為全國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行業的“排頭兵”,近些年,北京的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創造的增加值由2005年的674.1億元增至2013年的2406.7億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9.7%提高到2013年的12.3%,居全國各省區市的首位。另據初步統計,2013年北京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實現收入10022億元,同比增長7.6%。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與北京重視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密不可分。
北京市文資辦主任周茂非在總結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經驗時表示,人才是文化產業的創造者、經營者。隨著北京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市場中優秀的文化人才不斷涌現,但體制藩籬依然存在,國有體制內的單位轉企改制時間短,人才市場化程度不高;民營企業也存在市場人才儲備不足,特別缺乏高端原創人才、管理人才、營銷人才等,人才結構性短缺問題依然存在。針對這一問題,北京專門開設文化產業高級人才研修班,建設文化創意人才基地,希望為文化產業領軍人才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沈衛星也表示,優秀的文化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力。“在對文化企業進行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文化產業領軍人物必須是復合型人才,既要懂經營,又要懂文化;既要掌握國內需求,又要了解國際市場。尤其是在跨界融合將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趨勢的情況下,對文化產業領軍人物以及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會變得更高。”沈衛星說。
相關鏈接
1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具有高知識性、高增值性和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依靠創新,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新型、高端服務業發展,促進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內容,有利于改善產品和服務品質、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也可以催生新業態、帶動就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會議確定了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加強創意、設計知識產權保護,健全激勵機制,推進產學研用結合,活躍知識產權交易,為保護和鼓勵創新、更好實現創意和設計成果價值營造良好環境。
二是實施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人才扶持計劃,支持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創意設計與經營管理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讓更多人才脫穎而出。
三是以市場為主導,鼓勵創意、設計類中小微企業成長,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文化創意、設計服務領域,設立創意中心、設計中心,放開建筑設計領域外資準入限制。
四是突出綠色和節能環保導向,通過完善標準、加大政府采購力度等方式加強引導,推動更多綠色、節能環保的創意設計轉化為產品。
五是完善相關扶持政策和金融服務,用好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促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蓬勃發展。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