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4年03月04日 09:46 來源: 大河報
原標題:藝術品市場經紀與當下市場定價
說到藝術品市場的經紀,資深市場人士、河南省書畫收藏協會主席胡聚堂并不樂觀:“眼下最大的問題,價格不是市場說了算。”
“現在整個是種無序狀態,市場是扭曲的,消費是非理性的,商家急功近利,藝術家也安靜不下來。”接連幾個負面形容詞,流露出深重的隱憂。
這個概括已經一一擊中了當下干擾藝術品市場的因素:短期內迅速形成而又發育不完整的市場;利益驅使下藝術家的創作心態扭曲;急于變現的商家從中推波助瀾;藝術品消費行為的盲目。
市場改變藝術家?
“其實對于藝術家來說,歷史上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生存環境這么好。”胡聚堂忽又話鋒一轉。生存環境好,好在藝術品能創造效益。“這是因為有了藝術品市場。”
藝術品以前從來不是商品,而是部分小眾的雅玩。即便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藝術品出口換取外匯,也只是少數幾位藝術家,此外在國內并沒有形成市場。還是改革開放后,尤其上世紀九十年代,拍賣市場形成后,藝術品開始作為商品推向市場。而藝術品的生產者——藝術家,也成為一個資源了。商家正是在利用這個資源去賺錢。
商家需求其實也正迎合了部分藝術家,畢竟藝術家要生存,主動配合也好,積極迎合也罷,藝術家迅速與市場接軌,擁抱市場。
還有一個特殊的市場現象,或曰中國特殊的藝術品市場文化——官本位。在藝術界有個行政職務,市場價碼立刻提升。其實這也是禮品市場的直接后果。“雅賄”是藝術品市場尤其書畫市場的一個重要產品走向。對藝術品缺乏認知的眾多以送禮為指向的“消費者”,并非專業買家,無法判斷作品本身的藝術水準,作者的“官名”就成為重要判斷標準,從而導致市場價位的“官本位”。
這樣的定價機制,對眾多潛心創作的藝術家不能不造成心理上的巨大沖擊。
有名頭的書畫家,銷路不成問題,“有的比造錢還快”。荷包鼓了,藝術生命也毀了。“不斷在程序化地重復自己,沒有真正的創作。”看似一派興旺的藝術品市場上,像李伯安歷時十載創作的人物長卷《走出巴顏喀拉》這樣放到整個美術史上都無法抹去的作品,當下有幾件?
急切,是當下的通病
急切,是當下的通病。創作者急,經營者急,藝術消費也著急。
畫廊代理了藝術家,急切變現,山東市場就是個典型例子。“幾家畫廊聯手,出大資金買斷一個藝術家,聯手炒作,賺一把就走。”完全不顧后期市場,找到接盤的人就行。這種市場操作行為,與藝術家無關,完全是經營者在搞。
藝術品不是這么個玩法。藝術品投資要做長線,十年二十年,留得住,耐得下性子,才是大藏家、大玩家的路數。而市場本身也需要細心呵護、培育。藝術家的創作有個成長過程,市場認知度漸漸提升,市場表現,作品價位也有個時間積累,逐漸調整,“走到理想價位有個過程,培育的過程,成長的過程。”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