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原標題:文化產業園區如何建設? 消費體驗是重點,引進項目大于資金投入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
隨著近年來國家發布一系列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以及指導意見,文化產業已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來打造。作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文化產業園是各級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和民間資本投資的亮點。
然而,在各地文化產業園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的同時,一些影視基地、主題公園、實景演出因當地政府和企業盲目跟風,既沒產生經濟效益也難收獲社會效益,導致某些文化產業園出現“空殼化”、“候鳥化”亂象。
2月26日,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重報文化產業研究基地專委會專家、長期從事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的向勇教授表示,只有找準比較優勢,在基礎好、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領域率先突破,才能形成文化優勢(特色)產業群,走出一條適合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特有路子。
“文化創意,不是一枝孤芳自賞的傲梅”
“一個好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如果只是簡單地使用改造的方式,那是很膚淺的,它應該不僅僅提供管委會的服務功能。”向勇舉例說,尤其是當商業與文化碰撞后,往往會產生兩者關系不平衡的尷尬現實。
“文化產業不是一般的經濟門類,它以文化創意和版權為核心。因此,發展文化產業須具備一些基礎條件,包括區域經濟實力、文化市場規模、人才儲備和產業發展的配套資源等。不是所有區域都適合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更不是隨便劃塊地就能建文化產業園。”向勇說,要實現文化創意產業這樣一個復雜的經濟門類,實現社會與經濟效益雙豐收,消費體驗才是決定因素。一個文化產業的聚集,前期需要創意和生產研發的積累,而當產品投入到市場后,經過消費者的檢驗后才能說明其是否成功,“文化創意不再是一枝孤芳自賞的傲梅。”
在文化產業研究視野中,向勇時常把目光對準重慶這個西部年輕的直轄市。在他看來,與國內其他已經成熟的文化創意產業園相比,重慶的文化產業發展由于地理位置等區位因素,并未實現其價值的最大化。他建議,在重慶這樣一個文化氛圍多元化的城市,用開放性的視角來檢驗文化創意的內涵,會更具有公信力和親和力。
生活、生產、生態,把特色文化產業孵化為城市社區
長年的研究讓向勇總結出一條重要的經驗:一個良性發展的文化園區,應該是一個具有生活、生產和生態三種因素的城市社區,“因為它擴大了文化產業的職能,以往僅僅以研發、展覽功能作為文化產業園的各類基地,如今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臺灣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被向勇所津津樂道—這個酒廠改造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將企業經營和政府職能融合得恰到好處。向勇分析,首先,其業態具有極強的公共服務屬性;其次,在挑選入駐企業上,園區有著獨特的要求,必須有品牌、有概念、有明確的目標。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園區定期舉辦主題類的文化創意活動。“也就是說,臺灣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成功而值得借鑒的地方,是園區所提供的孵化功能,它引進的項目質量遠遠大于資金的數量。”向勇認為。
對于重慶整個文化創意產業以及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向勇也不無期待:“重慶文化創意產業有其獨特的復雜性,但其城市精神卻極具積極向上的力量。將這種大氣和霸氣資源放在創意產業上,并依托文化產業基地,形成有意識的互動,或許能探索出一條支撐重慶文化創意產業大步前行的實驗藍本。”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