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4年02月24日 來源: 光明日報
隨著傳統廟會逐漸遠去、電視春晚又引發各方爭議,“年”似乎越來越迫切地需要獲得新的文化注解;或者說,越來越適應城市生活的現代中國人,越來越渴望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春節文化“紅利”?上驳氖,城市文化空間正在發揮它們的公共文化作用,不少劇院、博物館、美術館紛紛打出“春節期間不放假”的旗號,城市新年俗也在這些公共文化空間的相應舉措中應運而生。2012年春節開始舉辦、迄今已是第三屆的國家大劇院“我愛北京——市民聯歡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應時而上,通過征集節目和市民參與聯歡的形式,給人帶來無限驚喜。不僅因為聲樂演唱、器樂演奏、舞蹈表演、戲曲表演等內容,也不僅因為聯歡帶來的藝術普及效應,更在于它對城市公共文化建設,特別是城市年俗文化的培育養成貢獻了力量,體現了劇院對于城市的文化價值。劇院不能只專注于專業院團的演出,更要打造城市文化的支點。
作為傳統農業國家,“看大戲,過大年”讓戲臺成為鄉土中國的重要文化支撐點。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民逐漸市民化,劇院或可成為替代傳統戲臺、聚合文化脈動的舞臺空間。近年來,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興建劇院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至2011年共有重慶大劇院、廣州歌劇院、青島大劇院等11家劇院新建落成,隨后全國18個省市又有29家劇院相繼建成。在業界對這些劇院展開“演什么”的爭論時,另一個話題也呈現在人們面前:除了優質演出,劇院在市民文化生活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如何充分地挖掘劇院的公共文化價值?建成后的各大劇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利用劇院公共空間搞藝術普及、開藝術講座,國家大劇院尤其領風氣之先。這次,他們又在過年期間把在京的異地青少年、藝術愛好者“請進來”,舉措新,形式新,開啟了一種承接傳統又適應城鎮化配套的新形式,為在城市落戶的傳統廟會賦予了現代文明內涵。若干年后,許多人會忘記某個春晚節目或新春音樂會,但親身參與并在大劇院舞臺演出的經歷,定會讓他們終生難忘。對于那些遠離家鄉到城市謀生的普通人,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傳統年俗的回憶在此得到溫馨的呼應,這是一個城市給予市民最豐厚的“文化紅包”。
從馬年正月初二到初五,市民聯歡會的4臺演出共56個節目,其中征集而來的市民節目竟達40個。征集吸引了200多個節目6000多人激烈角逐,也可以看出劇院舞臺有多么的“被需要”。我們很難為這種“需要”定義,可能是擴大版的家庭聯歡,也可能成為草根大眾的“星光大道”,無論是哪一種,喜慶歡樂又充滿希望,真的很好。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城市在它的文明進程中也會不斷地形成新的文化表征。近些年合唱事業蓬勃發展,顯然跟各地包括劇院在內的文化空間建設不斷推進有莫大的關系。前段時間有關城市廣場舞“擾民”的爭議,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應更好地承擔使命,為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供空間載體。普通群眾中不乏藝術才情的“黑馬”,他們渴望一顯身手,讓夢想照進現實。當各類電視選秀節目紛紛“造星”之時,劇院用專業混合業余的聯歡形式無疑也鍛煉了未來的明星,同時讓他們找到了對所在城市的文化歸屬感。從這個角度講,國家大劇院為此付出的努力是可敬的。劇院可成為城市文化的支點,如何讓劇院的市民春節聯歡成為長期的、可持續的文化聯歡現象,還需要劇院和業界更多的努力。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