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4年02月18日 07:46 來源: 中國文化報
近年來,由于民間資本的壯大,以及政策扶持,民辦博物館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民間資本注入博物館,為民眾提供了多樣化的文化選擇,本是好事,但不少民辦博物館藏品良莠不齊,以假亂真、以次充好;也有一些缺乏“造血”功能,在金主“揭不開鍋”時,便遭遇資金鏈斷裂、不得不關門的厄運。在深圳,甚至流傳著“每年注冊新開10家很正常,但每年關閉10家也很正常”的嘆息,民辦博物館如何走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值得各方探索。
尷尬:建者積極,看客冷清
高松是地道的東北人,卻對南京的人文歷史情有獨鐘,門雕、老門牌、古井欄、雕花大床……這些富有南京時代特色的老物件他收藏了近萬件。2007年他的“老城南印象陳列館”落戶位于城南的秦狀元故居,布展面積達到了近500平方米。然而短短二三年時間,“老城南印象陳列館”幾度縮減展覽面積,直至3年前徹底搬出。
目前深圳登記注冊的民辦博物館有14家,未注冊或正準備注冊的則更多。雖然遍地開花,但民辦博物館的受歡迎度并不高,不少已經被籠罩在“自娛自樂”的陰影里。
在深圳名家文房四寶博物館,即便是周末,參觀者依舊寥寥。位于福田區上步南路的深圳鋼琴博物館,專門收藏展示來自世界各國的珍貴古董鋼琴。作為國內兩家專門的鋼琴博物館之一,該館每周參觀登記的人數不超過10人。
“民辦博物館不可能遍地開花,因為它是小眾而非大眾的東西。”深圳望野博物館館長閻焰認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民辦博物館興起的熱潮,是近幾年特定狀態下的產物,肯定要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
硬傷:資金短缺、專業性不足
在受眾不買賬的同時,民辦博物館還遭受著自身缺陷的折磨,生存狀況令人擔憂。
2010年,廣東首個民辦自然科學類博物館——深圳市水巖奇石博物館得到廣東省文化部門的正式批復,落戶深圳寶安區西鄉街道鹽田商務廣場,后來,該博物館資金鏈斷裂,徹底消失。
曾與當代名家文房四寶博物館毗鄰的聚興元紫砂壺博物館,如今也不見蹤影。知情人士透露,該博物館注冊審批耗時較長,手續繁瑣,完成注冊前就因青黃不接被迫關門。
寶安區文體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以我區一個民辦博物館為例,前期投入經費就要200萬元,每年的運營經費也需40萬元左右。博物館本身屬于公益事業,凡在我區設立的民辦博物館都被要求免費對市民開放。因此,民辦博物館幾乎沒有什么收入來源,每年的資金缺口達到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元。”
專業性不足,則是民辦博物館的另一大硬傷。跟國有博物館比起來,民辦博物館的展品不夠豐富,內容也較為單一,導致吸引力不夠,加上很多民辦博物館都缺乏宣傳意識,參觀者更是寥寥。
“如果是館主自己把玩,藏品質量好壞外人不便評論,但如果以博物館形式對外開放,就一定要保證藏品的質量,這需要對民辦博物館的準入門檻有一個非常詳細的規定。”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說。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不解決好專業性問題,將會影響到民辦博物館的整體印象和后期發展。
嘗試:抱團取暖能否熬得春暖花開?
四川安仁古鎮以“武”崛起,卻以“中和”的氣度聞名,以“博物”的寬厚聞名,以“仁者安仁”的至誠聞名。作為一個以民國公館與風情著稱的“博物館小鎮”,這里能否給民辦博物館的發展帶來一些新的啟示?
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介紹,2013年建川博物館聚落總共有24座民辦博物館,2014年將再添6座,達到30座。目前,博物館門票價格為個人100元,團隊80元。對于盈利,樊建川坦言“沒有把握”,“我們投入建川博物館好幾個億,談不上盈利,只能說保本,工資、水電費、維護費用發出去,自給自足已經很了不起!”
樊建川很看好這種“抱團取暖”的方式,在他的宏偉藍圖里,博物館小鎮讓博物館事業和產業結合,集聚效應能吸引來大批游客,然后餐廳、酒店、展覽、旅游商品的售賣、電影道具的出租都能依托發展起來,從而形成綜合產業,使民辦博物館活下去。“看單個的博物館觀眾可能不想跑這么老遠,但要是一次能看幾十個形形色色的博物館,那吸引力就大很多。”
然而,也有人對安仁博物館小鎮的前景表示擔憂,能否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還是最終被商業化所綁架,只見娛樂、不見文化,只有時間能告訴人們答案。
扶持:用地、稅收等財政優惠
而令民間辦館人欣喜的是,不少地方不斷出臺新政,給出相當優惠的政策扶持民辦博物館的建設發展。四川雙流縣政府面向全國招館,每家民博免費給地20畝,展館建設每平方米補助500元。在西安,2012年全市23家民辦博物館共得到財政專項運營補貼600萬元,2013年這個數字又提高到1600萬元。而西安市土地規劃中專門劃撥出一塊地,用于建設博物館城,面向全國招納100家民辦博物館入駐,每家民博免費給地10畝,建設補助每平方米500元,目前項目已經獲批。蘇州市政府更為主動,正在與河南省幾家有雄厚實力的民辦博物館聯系,動員他們到蘇州辦館,并允諾在用地、補貼上均將給出優厚政策……
2012年8月,《深圳市民辦博物館扶持辦法》明確提出,由“深圳市文化事業建設費及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給予民辦博物館門票補貼和臨時展覽補貼。對年度接待免費參觀一萬人次以上的民辦博物館給予門票補貼,每家博物館年度補貼總額不超過50萬元”。
2013年6月,國家文物局正式下發了《關于推進國有博物館對口支援民辦博物館工作的意見》,要求以自愿、無償的方式,“一對一”地持續(一般不應短于三年)幫扶民辦博物館的藏品保護、陳列展覽、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業務活動和規范化管理,爭取受援民辦博物館達到或接近國家三級博物館的水平。
很多民辦博物館館主將這看作一條利好消息。有了用地、稅收等方面的財政優惠,國家對口支援等業務建設的保駕護航,民辦博物館是否能走得更穩一些呢?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