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在繼走進海南西部澄邁、臨高、昌江之后,由我公司負責組織牽頭,聯合海南日報、新華網、海南電視臺、海南在線等多家主流媒體對海南西部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宣傳工作中,海南日報走進樂東縣,對樂東進行了如下報道:
以悠久的文化積淀為依托,以豐富的民間藝術為特色,樂東黎族自治縣的文化旅游開發呈現出美好的前景。如何挖掘文化資源,打造文化旅游優秀產品,是樂東在整體開發中,所著力關注的重點
民間傳統煥新顏
毛公山文化旅游區是樂東重點打造的文化景區
■ 見習記者 趙優 特約記者 孫體雄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用這兩個詞形容樂東黎族自治縣一點也不為過。
樂東素有“天然溫室”、“熱作寶地”、“綠色寶庫”等美稱,它靠山臨海,既有山的神奇,又有海的氣魄。境內有聞名國內外的一山兩嶺三灣,即毛公山、尖峰嶺、佳興嶺和龍棲灣、龍騰灣、龍沐灣等三個天然海灣,構成了一幅綺麗多姿的南國風光圖。獨特的民族風情、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為這幅風光圖增添了迷人的人文氣息和文化魅力。
千年古韻璀璨生輝
樂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這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古鎮黃流。在13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黃流一直沿襲中原文化傳統,哺育出許許多多的能工巧匠、商賈政客、學子藝人,醞釀了黃流璀璨的歷史文化,涌現出花燈、崖州民歌、書法等一批享譽國內文化品牌。黃流鎮曾獲得國家文化部“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8年12月又榮膺“海南省十大文化名鎮”,顯現了她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黃流民間已成立了文化藝術促進會、書法、詩文社、硬筆書法、瓊劇團、攝影、美術、崖州民歌、崖州民歌藝術團、黃流八音隊、黃流民間花燈等十六個文化藝術協會,這在全國各個鄉鎮中可稱得上絕無僅有。
樂東有黎、苗族人口20萬之多,由于歷史、文化的淵源關系,樂東黎苗族中至今仍保留著很多質樸淳厚的民風民俗和生活習慣。歡慶豐收,跳一場熱烈而歡快的《打柴舞》;傾訴愛情,唱一首纏繞婉轉的山歌;思念親人,吹一曲哀婉憂怨的鼻簫;就連舂米,也要擊打出鏗鏘的節奏。其中黎族工藝品、織錦刺繡、剪紙藝術更是久負盛名,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千家鎮永益村老藝人容亞美入選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大安鎮是樂東縣的一個黎族聚居山區鎮,1996年,大安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黎族剪紙用刻刀代替剪刀來刻紙,展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民族生活氣息,蘊含著黎族的各種風情和古老文化藝術。
文化旅游亟待提升
盡管樂東文化資源豐富多彩,但受開發方式單一、基礎設施欠缺等因素制約,樂東文化旅游產業起步晚,發展相對緩慢。
內涵創新不強,有效整合不夠,使得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未來轉化成為具有競爭力的旅游產品,資源優勢難以快速轉化為經濟優勢。“旅游業納入的民間文化太少了!”樂東黎族自治縣文化館館長陳定云告訴記者,當地的黎族剪紙、崖州民歌、民間花燈等形式多樣的文化內容難以融入到景區中去。由當地村民組成的尖峰農民歌舞隊利用生產生活工具打造的原生態表演除了在外演出,偶爾會到景區表演,“景區提供的場地、酬勞等相對不足,向眾多游客展示本地文化就成了難題,我們期待民間文化能進行常態化的表演和展示。”陳定云說。
配套基礎設施滯后也成為制約樂東文化旅游發展的一大因素。樂東旅游產業起步較晚,基礎設施建設總體狀況不容樂觀,交通不暢、路況差,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服務配套要素亟待完善。
打造南部旅游新亮點
為加強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樂東將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在項目審批、信息服務和市場開拓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使其向品牌化方向發展。在文化遺產保護中,樂東相關部門把被列入國家級、省級保護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旅游緊密結合,注意融入文化旅游中的民俗元素,并在景區周邊鄉鎮興建傳習所,供游客更好地了解民族特色工藝和生活習俗。與此同時,通過重大節慶并將其賦予新的內容,讓黎苗風情醉游人的“三月三”節慶,加深本地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十二五”規劃時期,樂東將抓住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海南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充分發揮濱海山地的獨特優勢,以“生態旅游”為核心,以“山;訌秃闲吞厣糜”為主題,建設毛公山紅色文化生態旅游示范區。目前,各個項目正在加緊建設和完善。
(本報抱由12月11日電)
采訪樂東黎族自治縣副縣長龍江智:
注入文化內涵
創新旅游業態
樂東尖峰嶺天池風景如畫。 本報記者 張杰 攝
■ 見習記者 趙優 特約記者 孫體雄
“樂東的民族民俗文化、本土歷史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相當豐厚,如何創新開發方式,充分挖掘、培育、塑造樂東的特色和賣點,整合資源,打造品牌效應,是需要我們下功夫、做文章的。”今天下午,樂東黎族自治縣副縣長龍江智談起文化旅游時,如是說道。
整合資源 創新業態
樂東靠山臨海,與國際旅游勝地三亞市毗鄰,境內有全國最美十大森林之一的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有神奇獨特的偉人形象自然景觀———毛公山,此外,古海遺跡、西山嶺石景山、佳興嶺、古榕群等,都頗具旅游開發價值。除了美麗豐富的自然景觀,樂東也有著優質的文化資源。大安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黃流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花燈藝術之鄉”,千家鎮被文化部命名為“海南省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保護工程試點單位”。
“不能搞單一開發,就文化搞文化,就海灘論海灘。樂東文化資源豐富,只是欠缺好的開發方式。”龍江智表示,必須把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整合自然景觀、特色文化、休閑農業等資源,打造品牌效應,開發多元化的旅游業態。
在龍江智看來,樂東旅游不能僅僅做一個外在的形態,更要把形態、文態和業態有機結合,“當文化融入旅游,旅游便也有了生命力、吸引力和競爭力,同時,文化也得以更好地展現、弘揚和傳承,擁有更強的生命力,具有愈發鮮明的特色。”
龍頭帶動 建設品牌
“今后,我們將以龍頭帶動為抓手,解決旅游吸引力問題。”龍江智告訴記者,樂東文化資源較為分散,旅游開發不能只有星星沒有月亮,要在重點旅游景區中融入文化元素。除了傳統的融入方式,比如在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毛公山旅游景區等組織黎族織錦、民間剪紙、藤竹編織品等供游客觀賞購買外,更重要的要將本地文化、海洋文化等融入到樂東風情小鎮建設中,融入到旅游業態開發中,融入到全縣公共景觀設計中,創意策劃和規劃建設一批主題化旅游業態、文化型的主題雕塑,形成文態、業態、形態、生態的深度融合。顯然,文化旅游的發展必將促進當地就業和群眾致富,以及更好地保護本土文化。“要做到這些,首先要重視文化保護與傳承,打好根基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畢竟,本地文化的內核和靈魂不能丟失。”龍江智說。
但就目前來看,文化遺產的展示仍停留在簡單陳列的層面,龍江智說,要活化文化遺產的魅力,就要結合本地自然景觀、休閑農業等,在融合開發過程當中注入新的生命力,激發文化旅游的競爭力。除此之外,創建特色項目,打造白沙河谷這一類型的人文景觀與休閑生活相融合的平臺,以及引進優秀文化創意人才、對接文化藝術機構等,也不失為發展文化旅游的一個有力舉措。(本報12月11日電)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