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3-12-16 中廣互聯
本文根據中宣部改革辦副主任、財政部中央文資辦副主任高書生在第六屆廣電行業趨勢年會暨第二屆DVB+OTT融合創新論壇年會上的發言整理。
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的趨勢我想介紹三個方面的情況:一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就用“增速高位趨緩”這個詞來概括;二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短板以及現在原因的分析;三是下一步文化產業發展新的坐標。
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我想用幾個表來表達。我們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該說是剛剛起步,從統計的角度來講,我們是在2004年第一次有了文化產業的統計數據,2004年到現在為止,這些統計數據都已經有了,從這張表里大家可以看得出來,2004年文化產業的增加值是3102億元,2012年已經達到了18070億元,這是文化產業發展將近10年的時間,增加值的規模不斷擴大,從三千多億元一直增加到八千多億元,幅度也是非常大的。
首先我們來看文化服務業,應該就是我們說的內容生產部分。2004年的時候文化服務在整個增加值當中只占40%,到了2010年就超過了50%,達到了53.7%,2011年達到了55.9%,去年是53.2%,也就是說在文化產業增加值當中一半以上是文化服務業的貢獻。這張表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年均增長速度,我們可以看到三個數據:從2004年有文化產業統計以來,文化產業的發展一直是在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速度,2004-2008年是28%,2008-2010年是24%,2011年是將近22%,到了2012年是16.5%。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叫做文化產業逆勢上揚,當時提出這個觀點以后有些人還提出了疑問,現在沒有數據證明是逆勢上揚,只是有很多的個案,比如美國的好萊塢應該是在1929-1933年大危機的背景下不斷興起,我們國家從2008年開始電影的票房收入是一個高速增長的態勢,但是2008-2010年的數據出來以后基本上就證明了這樣一種判斷是有依據的。2008-2010年期間文化產業的年均增長幅度是24.19%,高出同期GDP增長速度將近1倍,同期的GDP增長速度只有12.6%,文化產業的年均增長速度是24.19%,所以說文化產業確實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呈現一種逆勢上揚的趨勢。從2012年也就是從去年開始,文化產業的年均增長速度雖然還是兩位數,但是已經低于20%,只有16.5%,當然,這跟整個經濟發展有關系,比如GDP增長速度從17.96%降到了9.7%,這是按照現價來算的,但是文化產業的增長速度降到了20%以下,所以我們覺得是一種高位趨緩的現象。
這是不是意味著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到了一個關鍵的時期?應該說這種趨勢要等到2013年的數據出來之后才能進一步判斷,但是我們從業內研究的趨勢上來講,這種現象是值得格外重視的,為什么一直是20%以上的增長速度?到了2012年降到了20%以下值得去深思。從我個人對于文化產業的觀察來講,我認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確實是遇到了坎兒,文化產業本身發展的短板已經在2012年出現了,這是我們文化產業發展高位趨緩的一個內在的原因。這個短板概括起來主要是三個方面:
首先是產業鏈不完整。大產業發展當中產業鏈不完整的問題非常突出,這里有三種矛盾現象:一是有企業沒產業。所謂的產業是企業的集合體,為什么會有企業沒產業呢?關鍵的問題是沒有找到盈利模式,最典型的代表是動漫企業。二是有產業沒鏈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天我們的主題有線電視網絡收入結構單一沒有鏈條。三是有鏈條都很短。最典型的是電影和出版,電影就是三個環節:制作、發行、放映,出版就是編印發。所以產業鏈的不完整是整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短板的表現之一。
其次是產業集中度不高,表現在企業來講就是市場占有率很低,低到什么程度?我舉兩個例子:中國的出版業當中大頭是教材,幾乎占到了60%左右,剩下40%是一般圖書,就是我們平時在書店里面看到的一般圖書。一般圖書的市場占有率最高的應該是中國出版集團,因為集中了全中國最古老的,或者最有品牌價值的老的出版社,像商務印書館、三聯書店、人民文學等等,它的市場占有率是6%左右,排在第二位的市場占有率出版業在一般圖書里只有3%左右。在影視界里這個問題也非常突出,比如電視劇的制作,包括現在有些上市公司市場占有率也就是1%-2%,這是華策并購之后有望達到10%,但是市場占有率確實是這個行業當中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市場占有率低必然就是企業弱小。
還有就是地區封鎖和行業壁壘。地區封鎖是計劃經濟時代的遺留問題,因為過去的文化資源都是按照行政方式配置,按照行政區劃、行政級次配置。發展文化產業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出來了,現在各地的文化產業結構趨同現象非常嚴重,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看一看各地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或者文化規劃,這一點就非常明顯,基本上都一樣,中央說什么地方說什么,因為這是過去計劃經濟遺留的。出版發行業、演藝業、動漫業、影視制作基本上都是這種問題。產業的同構化就必然導致地方保護主義非常嚴重,所以現在跨地域經營在大多數的文化企業是很難做到的,為什么?地區封鎖。從行業壁壘的角度來看,我們國家的文化產業實際上行政上被劃成三塊: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的行政分業,導致我們的文化企業基本上都是分業經營,混業經營的有,但是很少。這是我們現象文化產業發展當中一個非常短的板,如果我們放眼世界,國際上大的文化企業無一不是混業經營,只不過是突出某一個方面,所以下一步的發展可能要在突破文化的產業分業,實現混業經營方面邁出很大的步伐。
下一步應該如何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如果用一個術語來表述的話,我覺得應該找到一個新的坐標,這個新的坐標既包括縱坐標也包括橫坐標。
首先來看一下坐標橫向的問題,一定要推動文化產業和國民經營體系的融合,現在文化產業要和國民經濟體系緊密地融合起來,就是在高層次上實現融合。這種融合形象地說應該是架起一座高架橋,而且是雙向的,這種雙向的高架橋從一個方向上來看就是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國民經濟體系的支撐,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就是文化裝備制造業,一個就是文化消費終端制造業,這兩大領域都是現在說的工信部的范疇。文化裝備制造業一個是包括軟件,一個是包括硬件,硬件里面又包括了廣電的設備電影機械、印刷設備、舞臺設備,還有一些材料。文化裝備制造業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是在國家《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當中,這是為了推動文化產業國民經濟的深度融合的具體表現,也是為了實現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一種具體形式或者切入點。當我們把文化裝備制造單理出來的時候就發現了一個大問題,現在的文化裝備制造基本上被國外所壟斷,國產化程度非常低,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我們一定要注意,國民經濟的發展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當然,我們不會指望文化產業發展能夠對國民經濟體系有多大的拉動作用,但至少是文化產業發展越快對于裝備的需求越大,能夠拉動國民經濟一定的增長。另外就是文化產業對于國民經濟體系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對于國民經濟體系的推動作用,二是文化內容制造業。下一步文化產業的發展除了我們生產最終產品以外還會去生產大量的中間產品,這個中間產品就是現在最時髦的詞,叫做文化創意。文化創意不能空洞化,它是以設計為核心,如果脫離了設計,這個創意就是一種口號。現在大家都在提制造業要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靠什么?最終還是要靠創意,創意的背后是什么?還是文化。文化創意對于制造業的推動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利于提升制造業的品牌價值。二是有利于提升制造業產品的附加值。這是生產性文化服務業一個最核心的問題,就目前來講,我們的生產性文化服務業主要包括了三大塊:一是廣告服務,就是做廣告內容的,二是建筑設計,三是專業設計,包括了工藝設計和時尚設計等等9個門類,將來設計方面是要大力發展的。
從縱向上來講,現在要想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特別需要在文化企業的戰略布局上做文章,說白了就是要推動骨干文化企業的培育。這種文化企業的戰略布局應該重點從引導、引領和引擎三個方面去做。引領主要是在成熟的電影、出版、演藝行業當中選出一批文化企業能夠盡快成長、引領這個產業的發展。引導主要是在成長性的行業當中,包括動漫、數字文化和電影院線、演出院線等等,這是特別需要國有資本去引導的。引擎一定是在關鍵領域當中體現一種綜合性、戰略性,特別是在文化經驗再造方面能夠起到一種示范的作用,因此我們就把有線電視網絡看作一個引擎,為什么是引擎呢?是因為這個火車可以拉無數的車廂,只要它的發動機一發動,整個文化產業就要有相當多的企業都跟著它轉,這才叫引擎。曾會長說能不能對有線電視網絡進行定位,我認為這個定位是蠻高的。
下一步可能要在打通產業鏈上做文章,怎么能夠讓有線電視網絡打通產業鏈?最關鍵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內容,有線電視網絡一定要做內容集成商。國家《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當中不僅把有線電視網絡寫進了規劃當中,更重要的是提了一句話“跨部門集成整合文化產品、文化資源、文化服務”,下一步的發展有可能是形成電視博物館、電視圖書館、電視報刊、電視劇院、互動教育等等,這個想像空間是非常大的。記得2009年曾經接到過一個觀點,有線電視網絡公司一定要差異化發展,這種差異化發展的支撐是什么?就是背后的、海量的、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F在我們已經有很多文化消費的終端已經是數字化了,但是我們文化的創作、生產,包括傳播沒有完全數字化。現在國家《十二五文化規劃》當中專門提出一個工程,就是文化數字化建設工程,就是要從文化資源、文化生產、文化消費、文化傳播各個環節實現全面的數字化。這項工作我們過去已經做過,包括對博物館當中的一些藏品進行數字化,包括對圖書館過去的一些藏書進行數字化,下一步我們要用這些數字化的成果來提供給我們的生產廠家,制造出滿足不同消費需要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要進入到有線電視網絡公司,然后憑借網絡公司連接千家萬戶的優勢能夠把這些文化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另一個方面就是結算支付平臺。我對廣電系統不是特別了解,2010年我知道有一個數字電視金卡之后我自己感覺非常興奮,因為現在有線電視網絡的一個短腿就是沒有結算支付平臺,這張網是廢網,只能依托于別人。有了這樣一個數字電視金卡,而且是納入國家金卡項目當中,別的已經做完了,唯獨這個卡沒有做完,我實在是覺得可惜,而且下一步的發展趨勢是要把數字變成文化消費金卡,這個范圍就更大了,現在整個文化消費如果從消費額上來講,光是文化服務方面增加值就是將近1萬億,倒算過來應該是4-5萬億,我們的卡要是支付10%的話,我們一定要解決這樣一個短腿的問題,使得我們數字電視金卡能夠盡快地做起來,然后把它變成一個文化消費卡。北京今年做文化消費井應該說反響還是不錯的,如果我們有了文化消費金卡,文化消費數字化建設將會進入一個新的臺階。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