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3年09月13 信息時報
當今時代,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金融業支持,文化產業更不例外。資金是文化資源與各種生產要素有機結合并創造新價值的“粘合劑”,資金的匱乏必然成為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
目前,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投入主要采用專項資金的形式,這類資金規模不大,用起來較分散,使用方向上也有限制,無法滿足日益增長且多元化的文化產業的實際需求。
對此,在全國工商聯的領導下,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發起召開2013年中國文化產業峰會。屆時,來自國內外的300多名文化企業優秀代表、投資人士、學界專家及產業實踐者將濟濟一堂,共聚北京,一同商討我國商業與文化的共融發展。目前,全國各地的文化企業、投資人通過商會官網(http://www.chinaci.org/)申請加入的熱情持續升溫。
文化產業峰會將開創新局面
據了解,2013年文化產業峰會將是我國文化產業首個“國字號”商會—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成立之后的第一次“聯合軍演”,被譽為文化界的“達沃斯”。商會會員覆蓋全國2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涉及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文化投資、互聯網及軟件服務、動漫等多個文化領域。鑒于商會的影響力,本屆峰會聚焦政府政策溝通、產業投資優化和繁榮中華文化三大重要方向,開啟“運用商業力量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繁榮”的新局面。
應該說,向來以輕資產、重創意為特征的文化產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但項目投入資金量大,回報周期長,未來收益和市場價值不確定,商譽等無形資產難以評估和流轉,這種高投入、高風險的融資特點,使其較難得到投資方的認可。
根據文化部2010年對我國300家民營文化企業的專題調研結果,56.7%的企業融資困難,超過80%的企業主要依賴自身積累,融資方式極為單一。
另一方面,隨著華誼兄弟(300027,股吧)、宋城股份(300144,股吧)等部分民營文化企業在創業板成功上市,不少民間資本紛紛轉型投入文化產業。一度被看作“清水衙門”的文化領域正受到數以百億計的民間資本青睞。
搭建橋梁解決企業融資難題
如何在社會資本與文化企業之間搭建起橋梁,為投資方發掘出具有增長潛力的企業,同時為企業解決融資難題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
“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巨大發展潛力,但一直以來缺乏一個企業交流和合作的平臺。通過2013年中國文化產業峰會,我們將打通文化產業的上下游資源,更高效地為峰會企業提供從資金到策略的全方位支持。”國龍聯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陸興東表示,峰會召開的消息早已在投資人群體中炸開了鍋。
據了解,此次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的發起單位中包括了IDG、東方美亞、國龍聯盟、華影堂等多家業內知名投資機構。這些投資機構都將“組團”出席16日的峰會,希望在這個大平臺上尋找到最具潛力的文化企業。
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表示,“美國500強企業中有10%以上是文化產業相關企業,而中國這樣一個擁有數千年文化積淀的國家,文化產業規模卻還非常小。希望峰會能夠為更多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提供有力的支持,讓中國優秀的文化能夠走出國門,產生強大的國際影響力。”
投資機構蜂擁參加文化產業峰會無疑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文化產業投資的空間巨大。從另外一層意義上說,此次峰會對于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尋求商機的平臺,而即將建立的商會則是投資者與民營文化企業之間保持交流,互通有無的紐帶。
從發達國家經驗看,文化產業不同于傳統產業,都是以靈活、富于創新的中小企業為主,如獨立工作室、時裝設計公司、小型文藝公司、數碼設計公司、廣告公司、影視公司等。在發達國家,整個文化行業的增長主要依靠私營的中小企業。因此,增加政府對民營文化企業投資力度,吸引大量民間資本投入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民營文化中小企業,是中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環節。
未來,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依然任重道遠,要做到更大更強,必須隨時反思行業優勢與劣勢,共同把握機遇,彌補弱點,才能決勝于未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