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3年08月22日 國土資源部網站 趙臘平
“地質文化產業是一個領域寬廣、基礎雄厚,越來越有發展前景的既古老又現代、既深邃又科普、既傳統又朝陽的產業。”在前不久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質圖書館舉辦的“地球科學于文化”研討會上,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關鳳峻所作的題為《地質文化產業領域寬基礎厚前景廣闊》的演講讓與會者耳目一新。
關鳳峻說,提到地質文化產業,人們首先就會想到地質公園和礦山公園。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已走出了一條保護地質遺跡、保護礦業遺跡、與世界通行規則接軌,又具有中國特色的地質文化產業發展道路。與地質公園建設緊密相聯的是地質遺跡保護,從2001年開始,我國開始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地質遺跡保護,數額逐年增加,F在,寶玉石產業、觀賞石產業等已經是社會知名度很高的傳統地質文化產業;溫泉產業、礦泉水產業,也發展為名副其實的地質文化產業;古生物化石保護近年來也開始探索走產業化發展的保護道路。
關鳳峻認為,地質環境工作很多都具有文化色彩,也都有產業化發展的趨勢。例如,地質災害防治是地質環境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會和廣大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的提高,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和防治知識的掌握程度,都需要持續不斷的宣傳、培訓和教育,從而形成廣泛而深入人心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文化氛圍。這是更重要和更緊迫的任務。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是近年來國家投入不斷增大的領域。從實物工作來看,這項工作是把過去開采造成的地質環境破壞再恢復起來,或改造得更好。從最終目的看,這項工作仍可歸屬于地道的文化建設,無論怎樣恢復和改造,都是讓環境變得更好。至于地下水監測、地面沉降防治、城市地質、農業地質、旅游地質等,也都頗具文化色彩。
關鳳峻表示,盡管我國地質文化產業群星璀璨、蓬勃發展,但主要還是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地質環境保護的“副產品”,主要靠社會需求拉動產業成長,市場規則主動適應國家產業政策。“我們的管理工作已經明確自己是為地質勘查產業服務,為礦產資源開發產業服務,但仍未明確意識到也要為地質文化產業服務。地質文化產業任重道遠。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