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3年05月21日 人民網
善于運用金融手段是一個產業邁入成熟的重要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的文化產業離成熟還較遙遠――
第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20日落下帷幕。統計顯示,本屆文博會前三天總成交額比上一屆同期增長15.85%,其中超億元項目157個。然而,不得不正視的是,盡管成交量與成交金額前所未有,卻還是有大批參展企業沒能得到金融支持;而不少金融機構卻在低質押、高風險的文化產業面前望而卻步――
文化企業――
我們找不到資金
文化產業欲快速大規模發展乃至走向成熟,金融資本是不可或缺的支撐
工商銀行分行、民生銀行、北京銀行、民間資本……本屆文博會的北京展館,幾乎成了“金融館”。這些金融機構與華誼兄弟、四達時代、國家體育場、樂視網、新麗傳媒等公司簽訂授信協議,合同總金額超過26.5億元。難怪北京市直接將參與本屆文博會的主題確定為“金融創新助力文化貿易”。
“缺資金”是記者在本屆文博會上聽到最多的聲音。“我們找不到資金”,“沒有人給我們投資”,“貸款難”……4天文博會、十幾場論壇峰會,缺錢的呼喊聲不絕于耳。即使文化產業投融資走在前列的北京,“缺錢又不會或不肯利用現代金融工具的企業也很多”,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黨委副書記趙磊告訴記者,致力于此項工作的他,甚至要苦口婆心地勸說一些企業嘗試運用金融手段促發展。
善于運用金融手段是一個產業邁入成熟的重要標志。從這個意義上,我國的文化產業離成熟還較遙遠。
作為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產業,文化產業從一開始就面對著全球化競爭的大格局,欲快速大規模發展乃至走向成熟,金融資本是不可或缺的支撐。七八年前起步的光伏產業如此,十幾年前起步的電子信息產業亦如此。
金融機構――
我們要謹慎投資
傳統金融機構投資文化企業都非常謹慎,金融資源在各細分文化產業分布不均
記者發現,一些文化企業并不乏好的產品設計或好的創意,為什么找不到錢?
在19日舉行的“第四屆國際數字文化產業投融資峰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閆曉宏表示,“我國文化企業特點是比較小和散,需要在資本框架下進行整合,整合優秀人才、優秀創意,特別是整合一定優秀創意成果,這些創意成果應該享有權利,比如專利權、商標權和著作權,把這些權利整合起來后才能形成規模。”
由于企業未來收益和市場價值不確定、成本回收周期較長,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保守型金融機構投資非常謹慎,無法滿足企業急迫的資金需求。
同時,傳統金融機構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特點認知不足,導致金融資源在各細分文化產業分布不均。以電影領域為例,將版權作為抵押獲得貸款的電影公司僅限于中影、華誼兄弟等幾家電影巨頭,中小企業由于市場效益難以評估、市場發展前景不明等因素,難以獲得傳統金融機構的前期投資。
由于我國文化產業剛起步,針對各細分領域的政策研究不到位,金融配套支持措施尚不能與產業發展特點有效結合,政策體系建設還不盡完善。而且中小文創企業對現有的專項資金、稅收減免、貸款擔保、項目補助等支持政策的獲知渠道還不健全,也使得政策的扶持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業內人士――
呼喚平臺創新
比如搭建專業化金融服務平臺,又比如推行知識產權證券化
資本有規避風險的本能,而文化產業又是一個高風險的產業,因而資本的進入方式、規模必然呈現出復雜態勢。業內人士認為,破解困境的有效辦法是平臺創新。
比如,搭建專業化金融服務平臺,創新融資方式。業內人士認為,開發收益權質押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創新性信貸產品,是各方更能接受的形式。“關鍵是搭建一個平臺,或叫投融資中介。”華視傳媒副總裁劉培泉,以華視海外上市直接融資的成功經驗看國內文化企業融資問題,“這樣成本效益會最優。”
又比如,推行知識產權證券化,實現版權與金融資本的有效結合。在美國,這已成為版權生產募集資金的重要形式,影視、音像、報刊圖書出版、電子游戲和音樂等都成了證券化的對象。
即使直接融資,也有個途徑與方式創新的問題。規模大、效益好、管理規范的大型文化企業可積極申請在主板市場上市融資;而具有高科技含量、主營業務突出、增長潛力大的中小文化企業可選擇創業板;其他企業也可通過與上市公司合作,達到“捆綁上市”或“借殼上市”的目的。在19日舉行的第四屆國際數字文化產業投融資峰會上,國際著名投資大師吉姆・羅杰斯正式入股FAB精彩集團,這也是中國文化企業首度迎來重量級投資。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