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南京日報 2013-04-22
龍虎網訊 從武漢到上海再到南京,武漢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教授心情并不輕松。
“我在幾乎每一個文化產業園區都碰到了同質化的瓶頸。”上周六,這位研究中國文化產業的知名學者,在2013南京文化產業發展高層論壇上演講時說。
在這之前一個月,中國社科院發布《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2—2013)》文化藍皮書,首次認為在經歷了10年“熱運行”后,中國文化產業已經到了“拐點”。文化市場已經從總體“短缺”轉向“短缺”與“過剩”并存。
拐點來臨,南京文化產業如何迎接挑戰?12位國內文化產業領域頂尖學者,在上周六齊聚2013南京文化產業發展高層論壇,為南京文化產業發展把脈。
“立足南京特色文化和資源稟賦,將文化、科技、創意、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南京文創產業的獨有品牌。”受聘為南京文化產業發展專家指導委員會顧問的著名經濟學家厲無畏等專家,為南京迎接拐點開出藥方。
拐點
只要投錢
就有賺的日子過去了
在不同園區看到“同一張面孔”,這讓傅才武有些郁悶: “每個地方都有前三年稅金減免的政策。這些企業就在武漢、南京、上海等城市園區中流動,目的就是趕政策。”
因為存在到處趕政策的企業,各地園區同質化傾向明顯,企業和資源就這么多,每一個的體量當然都上不去。
同質化的瓶頸,在宏觀面上以生產過剩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每年拍攝的電影不下500部,但在電影院放的不到10%;電視劇2萬多集,進入電視臺的2000集;動漫20多萬分鐘,能放的二三萬分鐘。”傅才武說,“早兩年文化產業投錢就有賺的時代一去不返,現在選擇正確你有錢賺,選擇錯誤你就虧。”
上海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花建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拐點的存在。“最近橫店影視城負責人又來我們所里進行了長談。他們討論的重點就是一句話:上一輪產業框架和政策體系所釋放的紅利基本已經用完了,在下一個十年他們應該制訂一種什么樣的產業框架和激勵機制,來釋放新的改革紅利?
花建領導的研究團隊是橫店的智庫。橫店從賣劇組盒飯開始,一步步做到集旅游、影視拍攝、投資制作、院線為一體的上市公司,每一步他們都在做決策咨詢。
“現在每個城市發展文化產業,都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強化對關鍵環節、關鍵目標、關鍵路徑的選擇。”花建說,“選擇正確了才能一招致命,見血封喉。”
把脈
南京文化產業發展速度有了,還須提質
中國文化產業拐點來臨之時,南京文化產業依然一如既往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
據統計,2012年南京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35億元,比2011年增長25%,占GDP比重達到4.7%,連續兩年在江蘇省文化績效考核中排名第一。
“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速度不成問題,關鍵是質量。”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在論壇上披露了一組去年的校準數字。“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標準,北京去年文化產業占比是5.7%、上海是4.7%、杭州市5.7%……基本上現在我國主要大中城市的文化產業占GDP的比例都在4和5之間,南京2012年4.6%,2015年要達到6%,我認為這個增長速度和全國的一線城市一樣,是非常正常的態勢。”范周說,“因此在速度上不要做太多的考慮,而是要在提質上做考慮。”
關于理念
中國電影產值不抵一個工廠?
必須認識到文化是產業和城市轉型的一把鑰匙
怎么提質?理念決定路徑。“南京既有文化資源又有文化人才,金礦和挖掘金礦的工具都有了,要怎么淘出金來,理念最重要。”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院長、省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李向民說。
“中國電影全年總票房加起來就200億,不如一個工廠一年的產值。文化產業很多時候影響力特別大,但對GDP貢獻非常小,你怎么看?”這個“元芳體”式的問題,令人深思。正如南京被中國人認知,是因為她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但文化產業占比不過4.6%。
“地方政府必須認識到文化是產業和城市轉型的一把鑰匙。”李向民說,一方面文化創意對傳統產業改造的作用極大。就像LV,如果把它的文化和科技價值去掉就是一個小皮革廠,香奈兒把它的文化和科技因素去掉就是一個小化工企業。另一方面城市最終是以文化立足,世界上每一個著名的城市,大多難說它的GDP是多少,你知道的都是它的文化的獨特性。
“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僅看到文化自身的一點增加值或者GDP。把這個觀念轉化過來再看文化產業,我們心會更寬,眼光會更遠,政策舉措也會更大氣。”
關于資源
臺北故宮何來一年7個億營收?
不能用文化事業的思維發展文化產業
南京文化產業做出特色,需要關注自身特有的文化資源。
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辦公室主任胡惠林認為,南京是一個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城市。今天南京的文化產業應該是南京人文生態系統的延伸。“如果離開南京的人文底蘊和文化生態,那就不是南京,或者說不是南京要發展的文化產業。”
但剛剛從西安來南京的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則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類似于西安、南京這樣文化資源豐富的古都,文化產業卻不如上海、深圳?
“文化資源豐富的城市,不能把所有的文化資源都用事業的方式管理。不能用文化事業的思維發展文化產業。”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說,臺北故宮是事業性的,但其一年的衍生品營收有7個億。對文化資源豐富的城市,文化事業和產業一定要建立良性的互動,“既要相對獨立,也要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轉化。”
熊澄宇特別提到了他實地考察的兩個南京文化資源——甘熙故居和夫子廟。他認為,無論是甘熙本人還是建筑群本身在全國都是罕見的資源,但對其本身的文化研究和解讀不夠,僅僅作為一個民俗博物館,有些遺憾。而對于夫子廟來說,“天下文樞和科舉文化是非常值得下力氣去發掘的,不可替代的那種文化資源。”
關于創意
上海老名牌如何“倚老賣新”?
有文化沒創意,就會餓著肚子吃不到飯
文化產業如何“活”得更好?
“科技求真,文化創意求善求美。科技、文化、創意融合就能創造出真善美的東西。”被譽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之父”的厲無畏坦言,自己剛開始在上海研究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時候,是著眼于對上海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
他介紹,上海是一個近代以來伴隨著工業化發展起來的城市,因此工業是上海獨有的文化資源。具體來說就是有很多名揚天下的老名牌。
“中國人懷舊,但老名牌不能倚老賣老,而是要倚老賣新,所以我們就開始搞創意設計和新技術。比如上海手表,老牌子加上新設計新技術,現在最高價格賣到了30萬。”
除了上海手表,蝴蝶縫紉機依靠引入3D技術,永久牌自行車依靠新的材料和設計都重新樹立了品牌,實現了“倚老賣新”。
在臺灣著名文創產品法藍瓷的創始人陳立恒看來,能把中國最尋常的瓷器變成高附加值的禮品,靠的是“活在當下”的理念。“文化資源不能僅僅成為供欣賞和研究的古老圖騰。如果沒有好的創意把傳統文化打造出現代魅力,那就只能捧著金飯碗要飯。”
香港創意產業及科技創新委員會香港區主席方文興也把文化產業和飯碗聯系在一起:“有文化沒創意,就會餓著肚子吃不到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符合市場導向的創意最重要。”
方文興說,和南京比起來,香港要空間沒空間,要文化沒文化,但文化產業發展起來了,就是靠創意。但這種創意不是政府扶持的創意,而是市場導向的創意。政府不能像管小孩子一樣,什么都給你,什么都幫你,好的創意是市場說了算不是政府說了算。
關于科技
不少文化科技園只是科技園?
“內容為王”和“科技引領”高度融合需要探索
文化和科技是南京的兩大優勢資源,融合需要率先突破。
“科學求同,文化存異,怎么把這兩者融合,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熊澄宇說,近年來國內出現了很多文化科技園區,但他調研后發現,不少園區主要是科技園,文化在融入產品和服務方面,依然需要探索。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張樹武也認為,文化產業是服務型經濟。單純以文化資源企業為主的“內容為王”發展模式和以科技企業為主的“科技引領”模式都不能有效主導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只有實現“內容為王”和“科技引領”的高度融合,才是未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流趨勢。
正在征求意見的《南京市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規劃》,將數字影音娛樂、現代創意設計、新興網絡傳媒、智慧旅游休閑等作為突破的重點。同時,征求意見稿披露,南京將設立文化與科技融合技術支撐專項基金,對上述產業中的核心支撐技術研發和引進給予重點支持。此舉意在通過文化科技融合,一舉突破南京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和龍頭企業偏少的瓶頸。
張樹武認為這些領域是可以突破的,“現在,傳輸和傳播能力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因此必須把現代通訊網絡和數字技術融入文化產業,南京是有這個技術優勢的。”
關于機制
鳳凰古城賣門票為何引發爭議?
迎接文化產業轉型要有新的制度設計
文化部—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顧江多年來持續關注南京文化產業。他也認為,當前南京文化產業正處于全面發展型向質量結構提升型的轉型階段。
處在這樣的階段,南京發展文化產業必須特別注重制度設計。顧江援引最近在全國造成很大影響的鳳凰古城門票事件,他認為當地政府之所以采用了這種圈地為王的過時做法,問題就出在制度設計上。“是不是還要政府去做園區的所有事情呢?是不是我們政府要把所有的園區越做越多、越好呢?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搞動漫、動畫呢?”他認為,轉變政府包辦的做法,必須在制度設計上從政府主導向目標管理轉變。政府只要設定好文化產業占比的目標、搭建好文化產業的平臺、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其余應當充分放手讓市場來支配資源。
顧江還認為,現在南京的文化產業園區數量上并不少,要進一步發展就需要把同類的產業向一個園區集聚,打造多個文化產業的航母和旗艦。而這種調整也需要新的制度設計。
“文化產業特別缺少既懂文化又懂產業還懂科技的復合型人才。要把扶持文化產業的資金主要用于培養人才。”陳少峰給出的建議是建立大力培訓文化產業發展的企業人才、大學生創業培訓和文化產業專業教師的人才扶持機制,有了人才,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才有保障。
“我注意到南京正在制定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規劃。”熊澄宇說,“現在馬云在杭州、馬化騰在深圳以及上海的張江、武漢的東湖都在做同樣的努力。南京是不是也可以打造一個真正體現文化科技融合的示范工程?這個工程項目一定要依托南京文化資源,找到差異性和不可替代性,這樣南京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就有了樣本。”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