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3年03月18日 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全國人大代表、云南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楊勁松日前做客中國經濟網《文化名人訪》2013兩會特別節目“代表委員談文化”節目時,談到了她今年的提案之一《關于加快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建議》,針對目前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的現狀、不足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F將該提案編發供網友參閱。
近年來,在黨的十七大關于加快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的精神指引下,在國家文化產業政策和文化體制改革的有力推動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培育扶持、發展壯大了一批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園區,充分發揮了集聚效應和孵化功能,為全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發揮了引領和示范作用,進一步提高了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為培育市場主體,增強微觀活力,發揮骨干文化企業的示范、窗口和輻射作用,從2004年至今,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五批266家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四批8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2批7家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文化產業集群和骨干文化企業。為全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樹立了典型,做出了示范,逐步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據測算,文化部命名的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總體經濟規模已經從2008年的600億元,迅速擴大到2011年的3000億元。
自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任務以來,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文化產業越來越重視。許多地方將文化產業列為支柱性產業來加以培育,實施優惠政策并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來大力推動文化產業園區發展。
總體看來,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我國文化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基地為龍頭,以省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為骨干,以各地特色文化產業群為支點,共同推動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格局。
以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及試驗區建設為例,園區建設對文化產業發展發揮了顯著地推動作用。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聚集效應凸顯
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聚集和培育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群,截止2011年底,15家國家級園區(試驗區)聚集各類文化企業近8000家,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總和超過40萬人。2011年,園區內文化企業實現總收入超過1200億元,實現總利潤168億元,實現總稅收90億元,逐步成為地區經濟的重要支撐和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力量。
園區品牌效益突出、核心競爭力日益增強
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在發展的過程中,根據各自的地理位置、文化資源等要素,合理規劃、科學布局,逐步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運營模式,產業政策不斷完善。園區管理機構通過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舉辦專業展覽、制作宣傳網站及手冊等方式,加強園區品牌建設,使園區品牌價值不斷提升。如華僑城創意文化產業園、西安曲江新區、上海張江文化產業園、長沙天心文化產業園、河北曲陽雕塑文化產業園等,均已成為知名度較高的文化品牌,在招商引資、聚集人才、壯大產業等方面的競爭力得到大幅提高。
企業孵化能力逐步增強、產業鏈不斷完善
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積極爭取各方面資源,努力搭建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體系,不斷完善園區孵化功能,成為聚集和培育文化企業特別是中小初創型文化企業的重要載體。2011年,前三批命名的十家園區累計投入各類孵化資金17億元,孵化各類文化企業1800余家,成為活躍文化市場、壯大文化產業的重要力量。河北曲陽雕塑產業園,通過專業指導和政策鼓勵,已培育銷售上億元企業8家,其中宏州石業集團正積極籌備上市,可能成為全國第一家上市的雕塑企業。同時,園區通過引進創意策劃、人才培訓、行業中介、投融資機構、傳統制造業等相關機構,逐步完善文化產業鏈和配套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對傳統產業的引領帶動和相互促進作用,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區域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人才聚集和培育能力不斷增強
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對于專業人才的匯聚作用日益突顯。到2011年,十六個園區匯聚各類文化產業從業人員超過40余萬人,吸引了創意策劃、經營管理以及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等一大批高端人才逐步向園區聚集,同時,園區通過建設培訓學校、引入專業培訓機構等方式加強后備人才和專業人員的培訓,為文化產業園區進一步發展夯實了基礎。如張江文化園區通過實施以人才公寓、產業孵化器專項補貼等內容的“張江聚才計劃”引進了大批優秀創新人才,成為園區企業持續創新的重要保障。
園區擴大文化消費,促進經濟轉型
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堅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以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為基本出發點,努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園區通過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創新開發,加強文化市場培育力度,不斷擴大文化消費,以種類更多、內涵更豐富、質量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隨著文化產業園區的進一步發展,產業進一步聚集,文化產業逐步成為推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帶動就業和勞動人口轉移的重要支柱性產業。黑龍江(大慶)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建設即是資源型城市通過文化產業實現轉型發展的開展案例。
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對文化產業發展發揮了示范性、引領性、專業性的作用,但經過8年的發展,也暴露了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
區域分布不均衡
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及試驗區15個,其中東部 8個,中部 2個,西部3個,北部 2個,相較人口分布、產業布局,配比不均衡,應建立覆蓋全國、特色鮮明的國家級產業園區。例如像云南省這樣民族文化資源極為豐富、文化品牌眾多、文化產業對GDP貢獻率高、文化影響力強、民族和諧典范的民族文化大省,竟然沒有一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試驗)區,文化產業缺乏規模化、集群化的培育與打造。
總量不足
2012年中國文化產業總產值預計突破4萬億元,而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及基地產值總量目前為3000億,作用有限,帶動性弱,總量不足。
政策支持不足
目前國家對文化產業園區的支持政策有限,沒有更為明確與直接的政策扶持,較工業園區、科技園區、大學園區、旅游實驗區政策相比可謂天壤之別。由于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及觀念差異,增加了各地產業園區建設的發展差別。立志創建真實園區的企業,難以支付無差異化的競爭環境的代價,這也是假園區真地產可以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很多園區項目得以落地,更多依靠的是國家及各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大背景,依靠的是各地政府依托文化產業發展創新經濟(310358,基金吧)結構轉型的愿望,依靠的是執行層的專業運作,依靠的是運行機制的創新突破,但這一切工作,必須建立在堅實的科學、有效、持續、專業運作的基礎之上,扶持政策的支持是基石,否則大家的努力難于切實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更別說發揮園區孵化器、平臺構建的有效功能。不得以,商業化運作將淡化發揮扶持功能的初心,對底子薄、能力弱、小而散的眾多文化企業難于支持到位。
規劃布局不足
國家級園區的申辦是建立在以各地對園區自行規劃建設后,在運作成熟的基礎上才予以申報與批準的,國家級園區確認是事后行為,事前沒有足夠扶持與布局。在我國文化產業以獨立產業形式存在并予以大力推動,也是近10來年的事,示范區的命名也是從2007年開始不過6年的時間,有一段時間的摸索與嘗試,總結經驗后再在全國推廣,此舉可以理解,也是較為穩妥的方式。但在國家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全力推動文化建設的形勢下,若沒有在全國范圍的統一布局與規劃,沒有很好的平臺構建,文化產業發展缺乏足夠支承載體,無法形成合力、無法形成聚居優勢,無法實現全國范圍的文化大發展。文化建設關乎全局,關乎國家安全與經濟總量的提升,必須取得全國的共同發展,因此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應統一布局,制定標準,覆蓋全國。
針對以上的現狀和不足,建議如下:
統一規劃,建設覆蓋全國的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
作為國家大力倡導的戰略性發展產業,經過8年的試驗性摸索,已經奠定了規;ㄔO、專業性推廣的基礎。建議盡快在全國范圍內每省(市)、自治區至少布局1-2個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以推動全國文化產業的全面性、全局性、特色性、可持續性的發展。
制定國家產業園區政策支持,推動產業園區的創建
建議參照高新科技產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盡快健全并出臺在財政、稅收、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人才引進、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的政策體系支持,吸引大批文化企業入園,產生集聚效應,形成規模經濟。
創建國家文化產業銀行,促進文化產業融資難問題的解決
建議借鑒中國支持農業大力發展的金融政策,創辦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籌集農業政策性信貸資金,承擔國家規定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代理財政性支農資金的撥付,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解決提供農業低利貸款,彌補農業信貸資金“缺口”,滿足農業資金需求。提供特別政策性貸款,補貼或補償,配合實施政府農業政策。建議國家創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銀行,發揮政策性銀行對產業發展的特殊政策支持,切實支持文化產業融資難的問題解決。
在云南打造國家級中華多民族文化產業示范(試驗)區
云南近年文化產業得以快速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6.1%、位居全國前六。但273家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中云南僅有8家,僅占2.9%的份額,而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中云南榜上無名,這一切與云南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的發展戰略極為不符,與云南已經創造的的形象、打下的基礎極為不符。目前云南正在實施“橋頭堡戰略”,作為國家戰略,該戰略是推進我國向西南開放、實現睦鄰友好的戰略需要,也是云南推進“興邊富民”工程、實現邊疆少數民族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現實需求。作為“橋頭堡戰略”既是政治戰略、經濟戰略,也是文化戰略。因此,“橋頭堡戰略”的建設,在全方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利用云南獨特的民族資源優勢、沿邊地緣優勢,整合全國民族文化、旅游文化資源,推動中華文化與南亞文化、東南亞文化、亞歐文化的大交融,應在云南建設國家級中華民族文化示范(試驗)區,從而推動中國文化、云南文化的大發展。在此方面,云南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已經開展了基礎性的前期工作,在昆明、麗江、迪慶、昭通、瑞麗、騰沖、吳哥、新加坡等地正在建設科技文化產業基地、旅游文化產業基地、珠寶文化產業基地、影視文化產業基地、演藝文化產業基地、文化產業大學。云南文投集團的工作得到中宣部、文化部、商務部的高度認同,也已成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之一,奠定了創建國家級產業園區的基礎。建議國家文化部認同云南在民族文化建設上取得的突出成績,支持云南創建中華多民族文化產業示范(試驗)區,發揮云南對內弘揚民族文化、對外推動中華文化與周邊國家多區域文化充分交融的積極作用。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