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3年01月20日 解放日報 本報記者 陸綺雯
新年伊始,松江區的文化產業交出了一張亮麗的成績單——
2012年,松江區把文化需求作為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以文化人”打造文化強區的系列創新,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完善開放健康的文化市場體系等措施,實現了文化產業的穩步增長。在上年文化產業實現總產出137.6億元的基礎上,2012年,松江區文化產業總產出預計達到155.08億元。
松江區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副局長朱琦告訴記者,文化產業取得長足發展,得益于兩年多來松江區出臺并細化的一系列產業引導政策和措施,尤其是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扶持。“黨的‘十八大’強調要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在松江區,文化產業已不僅僅是‘錦上添花’的內容,更是逐漸具備了支柱產業的雛形。”
專項資金助力文化產業加速跑
據介紹,松江區的文化產業起步不算很早,但近年來,區政府堅持以政策為先導,以服務為推手,以調研為基礎,多措并舉,推動文化產業快速、集聚、融合發展,著力發揮文化產業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區域內文化產業已在影視動漫、文化創意、文博、文化旅游、出版發行等多個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產業規模。
采訪中,朱琦重點介紹了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出臺后助力文化企業加速跑的突出效果。2010年10月,松江區政府撥款5000萬元成立了“松江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制定并出臺了 《松江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等文件,以獎勵、項目補貼、貸款貼息、配套資助等方式,對注冊在松江區的文化重點項目和企業提供資金支持。2012年上半年,為更好地發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杠桿作用,在廣泛聽取各職能部門及有關園區、企業意見的基礎上,有關部門對專項資金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作了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在資金的分配原則、使用范圍、資助方式、監督管理等制度設計上,作了進一步細化、完善。11月,工作小組審核通過了26家企業遞交的33個項目申請,扶持總金額達到1500多萬元。
記者了解到,根據相關政策,文化產業園區建立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新注冊 (或新引進)文化企業,文化企業參加國家級及以上展會、開發優質項目等都有明確的、對應的補貼和獎勵,園區、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對表”后提出申請。而且,專項資金并不是簡單地一發了之,園區或者企業拿到資金后,文化產業項目審核工作小組還會持續跟蹤資金的使用情況,對項目的效益進行評估,最大限度地使扶持資金發揮最大的作用。日前,在松江區財政局和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專家教授的指導下,文化產業項目審核工作小組重點對 “中國紡織服裝品牌創業園(時尚谷)”去年獲得資助的三個項目的績效進行了評估。
朱琦表示,以重點項目為抓手也是松江區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的一大亮點。這其中,泰晤士小鎮文化產業園、倉城影視文化產業園、叁零•SHANGHAI文化創意產業園等三個市級文化產業園區,時尚谷、創異工房等三個市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是最重要的項目和載體。據了解,這些園區都獲得了專項資金的扶持,在這一物質和精神雙重鼓勵之下,園區實現了超常規的發展。2012年,倉城影視文化產業園實現營業收入32億元,稅收2.2億元,就業人數1萬1千人;叁零•SHANGHAI文化創意產業園實現營業收入8167萬元,稅收350萬元;泰晤士小鎮文化產業園實現營業收入1.9億元,稅收1510萬元。
平臺建設打造產業集聚效應
松江城市與農村風貌并蓄,古老與時尚交融,制造業基礎及其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松江最具風格的歷史文化資源。擁有倉城、府城歷史風貌區,方塔園、醉白池、程十發藝術館等多處文化設施,剪紙、絲網版畫、顧繡、草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市級顧繡工藝美術大師錢月芳,市級竹刻、硯刻工藝美術大師劉碩石等等,松江的傳統文化內涵不可謂不豐富。依托并利用這些歷史文化資源,一直是松江區推進文化產業建設的戰略思路,據朱琦透露,結合松江區深厚的歷史人文資源,利用大學城各類文化創意人才,松江區已經明確今年文化產業重點發展的六大行業,即影視傳媒產業、網絡游戲產業、創意文化產業、文化旅游產業、文博產業、圖書出版發行印刷業。
為了進一步提升松江區文化產業的原創力和聚集力,“平臺建設”是朱琦反復提到的關鍵詞。抓平臺建設,松江區于去年上半年建立了文化產業發展聯誼會,并成功舉辦三次活動,為園區和企業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及政策咨詢,逐步將文化產業聯誼會打造成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溝通橋梁。正是通過這個平臺,上海鐘書實業有限公司與泰晤士小鎮文化創意園達成意向,在小鎮上打造一間中國“最美的書店”——鐘書閣。在此基礎上,松江區文廣局還建立了文化產業信息員制度,希望通過信息發布、信息交流、信息服務、政策引導等方式,有針對性地突破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瓶頸。
在大平臺之下,各個園區的小平臺也陸續搭建,對于打造產業集聚效應發揮著不小的作用。在時尚谷,時尚信息服務中心、中國流行面料發布展示中心、中國流行色協會色彩創新中心、中國應用色彩體系(CNCS)全球技術服務中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松江)檢測中心、服裝設計快速反應中心、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等專業服務機構構筑起了紡織服裝領域最專業的服務平臺。在創異工房,“中歐高端裝備智造服務平臺”也已開始為園區、為企業創造價值。該平臺集合了園區內已有的部分優秀企業,并吸引歐洲高端技術裝備領域內的部分優秀企業,通過公共服務平臺,匯集信息、產品、服務和人才,對接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為國內企業提供世界頂尖的機器設備、制造工藝、技術服務,支持國內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工藝提升,提高設計研發能力和競爭力。自2011年底公共服務平臺籌建以來,已匯集包括世界500強佩卡汽車、科倍隆等在內的12家優秀企業,提供包括CMS水射流切割機、PEE-WEE滾絲機等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產品、技術和服務。目前,正在接談的歐洲企業有20余家,未來兩年內,隨著平臺建設的不斷推進和功能完善,目標匯集超過50家歐洲高端裝備制造企業。
據悉,建立文化產業管理平臺系統是2013年松江區文化產業建設的重要“議事日程”,該平臺的建立將有效加強對區域內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企業的數據統計及管理。此外,借助管理平臺,松江區還擬建立文化金融企業家俱樂部,旨在加強文化產業領域企業與銀行、投資、擔保、信托等金融業界聯系,俱樂部將通過專業培訓、論壇、沙龍、會刊及信息服務等多層次多樣化的活動和服務,打造文化產業界和金融界雙向服務與交流合作的通道。
“今年,松江區將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園區的服務能級度、產業集聚度,爭取再打造1-2個文化特色鮮明、創新能力突出、集聚效應顯著、產業規模較強的市級文化產業園區。”朱琦強調,松江將充分發揮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優勢,堅持“對接發展”,對接旅游產業,對接歷史文脈的傳承保護,對接現有產業的深度拓展,保持“上海之根”的地方特色,立足基礎,做強做優做大,促進區域文化產業結構的創新轉型和能級提升,使文化產業成為松江“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強大引擎。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