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3-01-14 柯錫奎
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撐。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時代命題,闡明了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傳播體系、文化市場、對外文化交流、文化人才培養的發展路徑和構建體系。這是對文化建設的新要求和新思考,是一項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戰略決策。
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文化的整體實力標示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競爭力彰顯一個國家或地區各種文化因素在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導向力、創造力和推動力。當前,我國已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省正處于“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和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的重要發展階段,通過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更好地激發全社會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健康豐富,意義特別重大。但是,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任務,必須創新思維、科學謀劃、抓住重點、協力推進。著重把握好三個關鍵點:
在發展方向上,要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是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兩條并行不悖的道路。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思想。在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者的關系,按照建設先進文化的要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把握好文化的精神引領作用,把握好文化作為精神內核的重大意義,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創新文化內容形式,使精神文化產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更好滿足人民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在發展思路上,要堅持協調和互動
文化建設的各領域、各方面是一個龐大的有機整體,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必須全方位推動文化建設各個方面的協調和互動發展。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以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為著力,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要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特別是關注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和最薄弱的文化需要,切實保障基層人民群眾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文化生活的權益。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演藝娛樂、數字內容和動漫等重點文化產業。要積極培育科學健康的文化市場體系,進一步發揮文化產業在優化結構、擴大消費、增加就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和作用。要構建以優秀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對外開放格局,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在發展方式上,要注重創新和創造
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常態,也是提高國家和地區文化軟實力的強大動力。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必須按照“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的規;、集約化、專業化水平”的要求,準確把握當今世界文化發展的新趨勢,緊緊抓住現代科技迅猛發展的新機遇,充分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形成有利于創新創造的文化發展環境。要引導和支持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向文化企業集聚,著力培育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具有發展潛質的創新型中小文化企業,重點扶持一批具有優勢品牌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骨干文化科技企業。要注重開發和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升級傳統產業,發展文化新興業態,提升裝備水平、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不斷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要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積極營造有利于高素質文化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全面激發文化人才的創意活力。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宗教研究所副所長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