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2年12月25日 重慶日報
剛剛落幕的首屆重慶文博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未來重慶文化產業如何發展?12月24日,市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接受重慶日報專訪表示,幾年之后,我市文化產業占GDP比重將超過5%,成長為重慶支柱性產業。“目前,重慶文化產業發展要注重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的發展。”
百花齊放 亮點紛呈
近年來,重慶文化產業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據國家統計局核定數據,2011年重慶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為309.48億元,同比增長29.63%,占GDP比重從前年的3.01%提升到了3.09%。
國有骨干文化企業啟動了一批重大項目,重慶出版傳媒創意中心、重慶新聞傳媒中心、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創意產業園、重慶文化產業促進中心、重慶市數字媒體中心平臺、華龍三維城市云平臺和國家數字出版基地等一批重點項目正在推進。
文化與科技融合不斷深入。北部新區近年來集聚了維普資訊、大渝網、天極網等一大批文化科技類龍頭企業,今年5月被中宣部、科技部認定為全國首批十六個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將成為重慶新興文化產業的重要集聚區。
區縣文化產業因地制宜特色鮮明。渝中區抗戰文化遺址走廊、九龍坡黃桷坪藝術園區、武隆縣《印象•武隆》、南岸區美心長江風景區(洋人街)、江津區白沙影視拍攝區、梁平縣木版年畫等,都已初具產業形態,培育了一批文化品牌。
民營文化企業嶄露頭角。全市民營文化企業數量已超過1萬家,涌現了豬八戒網絡公司、掌脈科技、五洲文化傳媒集團等發展勢頭非常好的企業。
發展有“四大短板”
“盡管重慶文化產業增長速度比較快,發展的勢頭比較好,但與兄弟省市高歌猛進的發展態勢相比差距比較大。究其原因,重慶存在4個方面的問題。”該負責人說。
一是缺乏龍頭企業,或者說戰略投資者,全國文化企業30強評選4屆了,同為西部省市,四川、陜西都有企業上榜,重慶企業還邁不過這個門檻。
二是缺乏帶動力強的大項目,現有的一些項目主要集中于基礎設施建設,缺少提升優化產業結構的高質量產業項目。
三是缺乏產業集聚區,現有的產業要素分散,無法產生化學反應,沒有形成真正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四是缺乏高端的復合型人才,最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經濟的人才,其他如文化科技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具體到優秀的編劇、導演、策劃、創意設計等人才都很匱乏。
做大做強骨干企業
拓展投融資渠道
“要加強我市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的發展,逐步將文化產業打造成為我市支柱性產業。”該負責人表示,重點要在三個方面下工夫。
做大做強一批骨干文化企業。繼續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建成重慶新聞傳媒中心、重報集團文化創意產業園、重慶出版傳媒創意中心,加快建設解放碑時尚文化城、重慶天健創意(動漫)產業基地、重慶視美動漫產業園、中國出版發行交易云平臺建設等項目,通過深化改革、整合資源,打造一批有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集團。
扎實推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推動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正式運行,實現文化資產、藝術品規范流通,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積極作用。健全文化中介機構和社會行業組織,大力發展音樂、美術、藝術品、舞美制作、燈光音響等要素市場。做大做強重慶文化產業融資擔保公司,繼續發行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和投資基金等,探索建立中小文化企業集成貸款平臺和小額貸款公司,為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提供堅強金融保障。
突出文化產業鏈的打造。一方面,依托北部新區文化與科技融合國家級示范區,重點打造以網絡、數字產業為基礎的新興文化產業,同時引入圖書出版、創意設計、動漫游戲、影視制作、會展廣告等企業,形成重慶市級文化產業集聚區。鼓勵有條件的區縣分別建設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另一方面,有意識地圍繞內容生產,打造電影、電視、舞臺劇、音樂、動漫、游戲、玩具等完整的產業鏈,讓一個項目、一個產品成為一顆種子,長成枝繁葉茂的產業大樹。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