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2年11月16日 北京商報
原標題 [國內首只文化產業指數出臺的背后]
由深圳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信息公司(以下簡稱“深圳證券”)聯合發布、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僑城股份”)冠名的華僑城文化產業指數于日前正式掛牌上市。據了解,這是迄今為止國內首只以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為樣本的主題指數。為此,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深圳證券信息公司總經理助理邢精平,了解該指數出臺的始末。
文化產業指數
首創產業分類標準
“事實上,華僑城文化產業指數早在一年多前就開始籌備,去年下半年深圳證券便提出希望開發文化產業指數的構想,爾后進入實踐操作階段。”深圳證券總經理助理邢精平向記者獨家透露道,作為國內首個文化產業指數,由于文化產業的范疇非常廣泛,且國內外均沒有統一的界定標準,要建立與中國資本市場相適應的文化產業投資型分類標準與方法,成為指數編制面臨的第一道坎。
邢精平回憶道,深圳證券開始向文化產業相關上市公司進行咨詢工作,在這過程中不少文化企業提供了很多意見。后來,在借鑒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等機構的理論研究成果基礎上,經過深圳證券、華僑城股份、深交所綜合研究所及市場投資機構等多次研討,才最終確立了文化產業投資型分類標準與分類方法。
在測試并確定指數編制方案的階段,深圳證劵工作人員首先建立了文化產業備選樣本,然后按照深圳證券指數編制通行規則,測試了不同樣本數量、不同權重上限以及不同基期等多種方案,最終確定了目前的指數編制方案。
由于國內外對文化產業的劃分存在多種標準,且相關標準對界定上市公司是否屬于文化產業缺乏可操作性,指數編制過程中遇到不少麻煩。
“例如,體育產業是否應納入文化產業?在國際上,大文化產業概念中包括體育產業。不論從產業還是投資角度,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都有相通之處,因此決定把體育產業納入文化產業的范疇當中;又例如,要不要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類上市公司?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以保護為宗旨,在產業與市場的結合中實現傳承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決定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上市公司納入文化產業范疇中,希望起到倡導作用。”邢精平表示,最終文化產業指數不僅成功編制,而且獲得華僑城的冠名,國內首個文化指數正式誕生。
談及出臺該項指數的意義,邢精平表示,適時發布華僑城文化產業指數,有利于體現資本市場在支持文化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作用。其一方面可以反映文化產業發展趨勢,提升市場關注度;另一方面可以作為投資者的投資工具,引領文化產業投資。
業內質疑不斷
首次公開回應
華僑城文化產業指數從成立開始就面臨各方源源不斷的質疑。有業內人士指出,實際上華僑城文化產業指數并非首個文化產業指數,因為在文化產業的很多細分領域,已經有一些成熟的行業指數體系在運轉,例如專門研究藝術品行業的梅摩指數。
據了解,該指數數據庫包含過去80多年上拍的國家大拍賣行的作品,很多藝術品最早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但就是這樣一個全面的指數在目前仍然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作為一個新興事物,華僑城產業指數在樣本選擇上如何保證其全面性?
對此邢精平不以為然,華僑城文化產業指數與梅摩指數有很大的區別:梅摩指數通過跟蹤同一件藝術品的重復交易記錄并由此構建藝術品價格指數體系,屬于商品資產指數,針對的是每個藝術品的投資價值;華僑城文化產業指數屬于股票價格指數,精選資本市場文化企業中優秀的上市公司作為樣本,表征的是文化企業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整體走勢。
“股票價格指數是描述股票市場總的價格水平變化的指標,它是選取有代表性的一組股票,把價格加權平均進行計算,各種指數具體的股票選取和計算方法是不同的。按照國際慣例,指數市值覆蓋備選范圍的股票市值的70%以上,就說明其能夠表征該類股票的整體走勢。目前,華僑城文化產業指數對所有文化產業備選上市公司的市值覆蓋率達到75%,代表性較為充分。”邢精平解釋。
而另一個重磅的質疑也隨之而來,華僑城文化產業指數所選擇的樣本是否能夠全面反映國內文化產業整體情況?有專家指出,以2012年3月30日數據測算,從文化產業類別看,華僑城文化產業指數樣本數前三名分別為:旅游(11只)、創意設計(10只)、出版印刷發行(7只)。權重前三名分別為:旅游(22%)、創意設計(19%)、非物質文化遺產(18%)。旅游、創意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屬于文化產業范疇,但并不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產業領域,反而是影視、演出等文化產業的大領域并不在內。
對此,邢精平也坦言,華僑城文化產業指數以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為備選范圍,不可避免地受制于我國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結構。但是從資本市場來看,目前,文化產業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出版印刷發行、旅游等子行業,因此指數樣本股在這些行業分布較為集中,也體現了指數對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群體的代表性。
專家謹慎看好
短時間難成風向標
談及指數出臺的下一步工作,刑精平表示,如今文化產業結構變化快,文化產業的概念和范疇都在不斷擴展,為確保分類標準能夠及時反映文化產業上市公司行業結構的演變,深圳證劵以后還將密切關注市場反饋,按照一年一次的頻率對文化產業投資型分類標準和指數備選樣本進行更新維護,按照半年一次的頻率對指數樣本進行調整,以便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雖然華僑城指數在制定過程中也充分注意到了該指數的代表性和全面性,但是其的出臺仍然飽受非議。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看來,這個指數的前瞻性、實用性還需試目以待。
“華僑城指數的誕生讓在資本市場從此有了一個長期的可量化的觀測指數,具有一定的開創性意義。但是,該項指數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首先在取樣數量上來看,50只股票的量太少;另外所選取的樣本涵蓋的領域不夠有代表性。旅游、創意設計、出版等屬于資本市場傳統的文化投資領域,但是在我看來,最能代表當前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的行業,也是投資最為活躍和熱點的領域應該是文化與科技融合類文化企業,從國際市場上看也是。而這一部分在指數樣本選擇中恰恰是沒有占到大頭。”
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也表示,該指數在取樣量以及取樣代表性方面有所欠缺。此外,沈望舒還指出,雖然資本市場從此有了這個“投資指數”,但是業界也要切記不要盲目迷信這個“指數”。“文化行業不同于其他行業,該行業具有極其復雜性,可能此地投資彼地收益,此時投資彼時收益,這部分并不能完全統計在指數范圍之內。另外,當前我們上市的文化企業還是少,許多大型的、做得尖端的文化企業并沒有上市,為此這個指數不能作為整個文化行業的風向標。”
商報記者 吳園園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