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2年11月06日 中國經濟網
編者按: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大繁榮和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喜迎中共十八大召開之際,《中國文化企業報告》編委李興旺日前就國際文化產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如何建設華流特色的文化強國、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等問題采訪了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教授。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實現文化強國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陳少峰說:“文化強國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對內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對外提升文化競爭力的前提。我在年初舉辦的北京大學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上提出了我對打造華流文化產業強國的一些設想,就是希望在更加具體的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目標指導下,舉全國之力,聯合兩岸四地中國人之力,來促進中國對外文化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持續提升。”
所謂的“華流文化產業”,是對中國人的文化和文化產業總體特征的品牌化描述。陳少峰認為,華流文化產業的特點,要求在文化和藝術產品的內涵上能夠充分體現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體現中國人的藝術精神和文化創造力,在文化創意和文化產品生產方面體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借鑒、吸收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特點。當然,它必須同時考慮到與人性相關的普世價值的要素和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娛樂需求的綜合特點,這樣才能走出去和走得遠。
就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重點任務來說,陳少峰建議,國家應當從戰略和戰術相結合的角度,采取三個方面的舉措,實施舉國體制的走出去和重點“品牌”走出去的文化建設與傳播促進工程:
首先,要真正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質量,逐漸實現從數量化向質量化發展的轉型;從重視傳媒平臺建設逐漸向內容為王、以品牌為核心的知識產權為王的深度和廣度方向發展;要針對國際市場,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在十年之內實現文化內容產品及內容延伸產品(整體產業鏈)的終端消費總額上的貿易順差。
其次,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實施出口重點基地建設工程。以兩岸四地文化交流為紐帶,在香港和北京建成中華對外文化交流和出口基地,打造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最大的國際化平臺。兩個基地各有側重,形成互補。例如,北京基地以會展和服務平臺建設為載體,通過中國國際文化出口博覽會、常年化的文化產品交易中心等具體項目的建設與實施,大幅提升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貿易規模,同時幫助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各地工藝美術產品走出去。香港基地以創意和現代媒體傳播為主體,打造成為中華文化背景下面向世界的文化產品創意、集成和推廣的“試驗區”;建設一個集文化藝術內容創作與產品研發制作、信息共享、技術支撐和公共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媒體中心,為大陸、港澳臺乃至全世界的新聞媒體提供新聞制作交流、共享與發布等系列服務,使其成為代表中國“話語權”的機構,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橋頭堡,成為現代媒體發展的制高點;建設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以中英文雙語傳播和交流的互聯網絡平臺;建設一個新媒體體驗娛樂基地,集影視動畫制作、多媒體展示展覽、網絡商務和娛樂、新媒體文化等于一體,推動新型文化產品出口規模的壯大。
再次,推動反映我國社會核心價值、面向青少年消費者、具有品牌化影響力的文化內容產品出口。為此,建議借助中華文化交流和出口基地,從“十二五”期間開始實施文化走出去“十個一”工程。即每年有計劃地向世界推出一部面向家庭消費者的電影大片,一部反映當代中國生活方式變遷或者家庭倫理、創業精神、愛情生活、具有進取勵志內容的電視劇,一部暢銷書,一個工藝美術品品種,一個促進其成為國外生活方式的一個組成部分的中國文化元素,一款內容健康的游戲或者其它可以在網絡上流行的作品,一臺以中國歷史和當代文化交融為主題的音樂劇或者歌舞等的演藝節目,一張流行音樂唱片或者時尚化的民樂配樂的歌曲唱片,一本面向青少年和家庭消費者的漫畫故事書,一次中國特色流行文化全球推廣活動等。在操作技術上,這些產品可以由國家統一公開招標采購并贊助推動出口和傳播,同時對中標者予以較大幅度的獎勵,幫助和激勵優秀文化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
在實施華流文化產業強國戰略方面,從事內容生產的民營文化企業應當作為主力軍和生力軍,文化企業家和藝術精英們應當承擔更大的責任?傊惿俜逭J為,中國人的華流文化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應當配得上中國的大國地位,并且應當以建設文化強國的理念先行來實現經濟強國與文化強國的雙重目標。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