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2-10-29 解放日報
德稻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大廈大廳內的大師照片墻
本報記者 馬海鄰 陸綺雯
這是丹麥國寶級設計大師延森的創作,那是青蛙設計公司創始人艾斯林格的作品,這是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金牌攝影師麥克・山下的作品,那是《阿凡達》電影中哈利路亞山的創作模型……
踏入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內的德稻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大廈,就像走入了一座文化創意的博物館,創意設計、文化作品,大樓里幾乎每一個物件都是有“生命”的,其間凝結的是創作者獨特的人生體驗,而這一件件藝術作品匯集于德稻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大廈的背后,是一個更為前瞻的“德稻大師傳承”計劃讓全球藝術大師匯集申城,促進上海乃至全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延森在中國續寫丹麥“童話”
在德稻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大廈里,來自丹麥的蒂莫西・雅各布・延森有一間屬于自己的設計工作室。步入延森工作室,一股北歐風情撲面而來,工作室里的所有布置和在丹麥的總部幾乎一樣同樣的地毯、天花板上鑲嵌著紅色方磚、寬敞的落地玻璃、桌子上整齊擺放著蠟燭,甚至屋子中間的一面墻壁下,還留著壁爐的位置。
在工作室展廳的醒目位置,展示著延森工作室最著名的設計一個看似普通的塑料碗。別小看這個碗,它可是丹麥皇室御用的攪拌碗,可以用來制作沙拉等西餐菜式,據介紹,這個碗在丹麥是像可口可樂一樣的經典設計,至今已售出5000多萬個,相當于丹麥總人口的十倍。
在國內,或許延森這個名字的知名度還不夠高,但在丹麥,他可是家喻戶曉。蒂莫西・雅各布・延森生于丹麥一個設計世家,其父研習工業設計、開創設計工作室,并將設計工作室發展成為丹麥最負盛名的設計機構之一。在設計界,延森家族被視為20世紀“極簡造型”設計風格的鼻祖,“硬邊藝術”的開創者,他們父子的作品被慕尼黑國際設計博物館、哥本哈根裝飾藝術博物館以及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收藏。
歷經50載,延森已經三次榮獲丹麥工業設計大獎,并領導著由其父親于1958年創立的,以其名字命名的雅各布・延森設計工作室。如今,延森對工作室的定位更加清晰拓展品牌,這也是為何延森把工作室開到了中國。
據記者了解,作為德稻文化創意產業群大廈內首家入駐的工作室,延森在上海的工作室也是其在丹麥總部外唯一的辦公室,在延森看來,“中國設計缺乏獨特風格,無法擁有自己的形式語言,從而造成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真空",這給我們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延森說:“事實上,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對工業設計有巨大的需求。這種需求推動中國產生與歐洲相同的設計標準。”
延森工作室的中國“童話”漸次展開,據工作室創意總監白馬瑞介紹,目前工作室團隊里有十位中國設計師,他覺得,中國設計師非常優秀,缺的或許只是自信,他期待他的中國伙伴設計出更棒的作品。
培養中國的“艾斯林格”
國際頂級戰略設計大師;工業設計領域的教父級人物;國際著名設計公司“青蛙設計”創始人;1930年以來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工業設計師;喬布斯一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蘋果“白雪設計語言”的締造者;迪士尼、路易威登、漢莎航空、奧林巴斯、SAP、三星、索尼和維嘉等公司發展全球化戰略設計的打造者……
這些頭銜都屬于一個人艾斯林格,如果只能用一句話概括他在工業設計領域的巨大成就,那就是1990年,艾斯林格教授榮獲羅維基金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該獎項每年僅在全球工業設計領域選取一位獲獎人,表彰其在業界的成就和其作品在社會/文化層面對人類生活的積極影響。
艾斯林格,這位已站在行業巔峰的設計巨匠,懷著對設計的執著,懷著對中國設計的期望,來到中國,在上海成立了青蛙設計公司,承接本土業務。除了為中國企業帶來國際化創新設計外,艾斯林格更注重對其設計理念的傳承。中國擁有最廣闊的設計發展空間,擁有最豐富的設計人才,正處于由“制造”向“創造”的過渡階段,艾斯林格希望在中國推行其創新教育,為中國設計的未來培養創新型“艾氏人才”。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設計類畢業生、從業者,然而,中國設計卻一直無法擺脫“山寨”、“低質”的標簽。更為無奈的是,很多設計類學生離開校園后才發現,在學校所學的“陽春白雪”和現實的設計行業之間有著很難跨越的“鴻溝”。如何走出中國式設計教育的“麥田怪圈”是令設計界和教育界深思的課題。
帶著破解難題的勇氣和智慧,艾斯林格教授在德稻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大廈里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1個月前工作室已投入運營。步入這位有著傳奇色彩的設計師的上海工作室,一下子就能看到工作室與眾不同的設計感每個辦公桌上方懸掛而下的不是吊燈,而是電源插座,就是這么有腔調!而甚至讓工作室里的外籍設計師激動不已的是,艾斯林格教授將最新款的3D打印機及一系列昂貴的設備運到了上海,有了這些設計工具,誰說這里不會誕生最棒的設計,誕生中國的“艾斯林格”?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室還明確,將集中力量于創業指導領域,幫助更多中國年輕企業家和初創企業,或許,除了中國的“艾斯林格”,還能出現中國的“青蛙設計”。
大師集群:帶動創新 助力發展
在德稻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大廈里,除了已經投入運轉的延森工作室、艾斯林格工作室等多位大師工作室外,還有50余間工作室正在靜候他們的主人,《老友記》導演、影視創作與導演實戰大師柯羅杰,綜合空間規劃大師彥坂裕,生態建筑設計大師渡堂海,景觀與主題環境設計大師郝天娜……這些文創大師都將在這里有一席之地。
這些大師匯聚申城其實源于一項名為 “德稻大師傳承”的計劃,德稻集團在全球尋找文化創意產業幾乎所有領域的國際級大師,為這些大師在中國開設工作室,開展實際項目運營。目前,已有一百多名世界行業領軍人物加入這項計劃,他們來自世界24個國家,涵蓋17個行業、57個領域,獲得行業最高端獎項40余種、2000余個……他們組成了德稻大師集群,進行著協同跨界合作。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朱燾會長盛贊“德稻大師傳承”是探索中國設計教育和傳媒行業教育的新模式,是為培養創意型、創新型藝術傳媒人才所做的一個大膽的嘗試。德稻集團總裁夏軍表示,帶動企業創新,助力經濟發展,尤其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也是“德稻大師傳承”計劃創新的訴求。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副校長高桂花則說,除了培養一大批文創人才,“德稻大師傳承”計劃還將極大地促進上海文創產業的發展,筑巢引鳳,引來更多大師后,我國文創產業將朝著產業化發展、產業鏈拓展的方向前行。
事實上,德稻大師工程已在產業界產生影響。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等相繼與德稻簽訂全面合作協議。德稻將充分利用大師集群優勢,組織對口的行業大師與中國市場和企業對接,逐步摸索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和助力企業發展的新模式。據記者了解,已與德稻集團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的企業集團還包括:上海國際時尚聯合會、上海歌劇院、上海鳳凰自行車有限公司、上海榮臣博士蛙集團、旭輝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衛斯佳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南通鐵人運動用品有限公司等。文創大師們將會給上海乃至全國的文創產業帶來怎樣的創新變革,我們拭目以待。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