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2年10月15日 第一財經日報
曾于去年四季度赴港IPO折戟的國內最大民營電視劇制作公司海潤影視近日完成了一輪私募融資。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包括宋城股份(300144)旗下PE公司七弦投資、華錄百納(300291)在內的20家機構參與了海潤影視這一輪融資。而在此輪融資中,私募們給海潤影視的估值竟比此前在港IPO失敗時基石投資人給出的價格還要高。
業內人士指出,這折射出內地PE基金對文化創意項目的熱捧。截至2011年末,國內針對文化產業的專項基金累計發行超過100只,承諾募資總額超過1300億元?赏俄椖肯∪、估值虛高正困擾著PE業。
海潤低調融資8億元
目前海潤影視是國內最大的民營影視公司,已拍電視劇超過80部,總集數超過2500集。早前海潤影視因拍攝“海巖劇”樹立市場地位,后來所拍攝的《亮劍》也獲得令業界垂涎的收視率。
去年底,海潤曾高調赴港上市。據媒體報道,當時海潤計劃在港募資1億~1.5億美元,如果上市成功,海潤將是國內首家在港股掛牌的影視制作公司。
但海潤隨后在港IPO路演卻被投資人潑了冷水。知情人士透露,因基石投資人反饋的情況不佳,出的價格很低,僅為2011年每股業績的13倍左右,海潤最終放棄了在港上市的計劃,轉而尋求向私募融資。
而最新的情況是,由七弦投資、華錄百納領銜的20家PE/VC機構今年6月份決定向海潤聯合投資8億元人民幣,對價為海潤約20%的股權。這一估值約為海潤2012年預測凈利潤的15倍。目前該筆交易進入交割的階段。對此,記者致電海潤相關負責人求證,但對方表示“不方便做出回應”。
今年6月份,海潤影視總裁趙智江曾公開表示,公司對于上市地點的選擇會根據公司的發展需求做適當的調整。記者了解,公司目前已確定了明年上半年實現在A股創業板或中小板上市的計劃。
對這20家新股東來說,從常規PE投資角度,買老股并非最好的投資方式。而在今年PE市場環境羸弱的背景下,15倍市盈率的投資價格也著實不低。但業內人士表示,海潤目前的“行業老大”的位置、較為確定的上市前景以及二級市場對影視傳媒股的追捧,使之受到PE們的另眼相待。
海潤影視在私募融資時的一份推介材料顯示:2010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為2.46億元,凈利潤5604萬元;2011年,其銷售收入3.92億元,凈利潤8779萬元。
PE估值泡沫
繼華誼兄弟(300027)、華策影視(300133)、光線傳媒(300251)、華錄百納先后登陸資本市場之后,影視傳媒類的上市熱潮進一步涌動。該四家公司IPO發行市盈率分別為69.71倍、85倍、61.05倍和82.46倍。經過數年的業績釋放以及二級市場的逐漸回歸,目前這幾家公司的市盈率都回歸到30倍左右。
二級市場對影視傳媒股的熱捧反映在未上市股權投資領域則出現兩個顯著現象:包括政府引導基金、產業資本以及民營VC/PE等致力于投資于文化創意產業的資金空前集聚,卻因為可投項目少而找不到出口;另一方面則是像海潤影視、小馬奔騰這類稀缺項目得到了PE機構的高度追捧而出現估值虛胖的情況。
去年3月,集影視制作、演藝經紀、廣告等業務于一身的小馬奔騰集團進行上市前最后一輪融資,吸引近40家機構參與競投。
業內人士透露,上述機構2011年入股小馬奔騰的估值為公司2012年預計凈利潤的20倍,該公司2012年的預測利潤為1.5億元,所以在此輪投資中其估值達到30億元。
而當時PE給小馬奔騰高估值的另一背景,則是電視劇網絡銷售版權在去年的飛速上漲。去年,優酷、土豆、樂視等視頻網站不惜重金采購電視劇版權,導致去年電視劇的新媒體版權價格出現五倍到十倍的增長,《宮鎖珠簾》的網絡售價竟達到185萬元一集。如此熱炒也順勢推高了資本市場對影視文化企業的估值。
但到了今年,優酷、土豆、愛奇藝們集體回歸理性,開始“團購”電視劇版權,或直接縮減了購劇的規模,這導致視頻網站購片價格下跌六成以上。
網絡劇價格泡沫也催生影視劇制作公司在去年“大干快上”拍新劇,尤其那些有融資上市計劃的公司。某券商文化傳媒行業分析師介紹,包括海潤影視在內,那些有上市計劃的影視公司為了證明年產能達到一定規模,在去年開了很多新電視劇目。但市場容量有限,最后很多銷售不出去,最后難以收回成本。
從廣電總局官方披露來看,去年公示電視劇總量超過3萬集。但電視臺一年可消化的電視劇總數只有7000~8000集,在不拍新劇的情況下,單是去庫存就需要四五年時間。
前述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網絡劇價格的回歸和電視劇去庫存化,“小馬奔騰們”在融資時承諾的高業績必然難以完成,前期高價入股的PE們也應嘗到“苦頭”。
千億文化基金覓“出路”
“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文化產業定為戰略性產業后,各地文化產業基金蜂擁而起。清科統計,僅2011年國內新建立的文化專項基金數量已超過10只,包括廣東文化產業基金、天津文化產業基金、福建海峽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杭州文創產業投資基金、完美世界風險投資基金、山東文化產業基金等。而截至去年末,國內針對文化產業的專項基金累計超過100只,承諾募集資金總額超過1300億元。而隨著募資的不斷到位,未來3~5年內上千億的資金需要在文化傳媒領域覓出口。
是否有這么多的投資機會?從已完成的投資案例來看,去年僅有信中利投資東陽九天影視、天圖創投投資天澤傳媒、建銀國際領投小馬奔騰等共9個投資案例,總投資金額不足10億元。這相比醫療、互聯網、新能源等熱門投資領域,案例數量和總金額實在稀少。
清科研究中心張亞男認為,文化產業基金的“大面積”成立,本身就是一種政策尋租的表現,資本方可以打著文化創意產業的名義去找地方政府圈地,這在動漫產業尤為嚴重。
七弦股權投資執行總經理兼創始合伙人李青媛則認為,近兩年,尤其是從去年起,影視投資并不是一個好的投資領域,可投的公司很稀少了。
達晨創投娛樂新媒體投資副總監李永林也表示出同樣的煩惱:國有文化傳媒企業的機制很難轉換、進入門檻高,而民營傳媒企業可投標的少、估值虛高。去年達晨創投聯手湖南省政府設立了30億文化旅游產業基金,目前投出去不足1/3。李永林表示,希望探索在民營劇團相關的演藝產業尋找投資機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