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2-09-20 人民網
昨日,文化部部長蔡武發表演講。當天,由新京報主辦的2012文化創意產業峰會在京舉行。新京報記者 李冬 攝
昨日,在2012文化創意產業(北京)峰會上,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蔡武表示,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在2020年之前,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隨著體制機制逐步完善,市場更加規范有序,文化主管部門將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確立政策保障;同時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加快發展新興文化產業。
1
黨的十七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選擇之一,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文化部和各有關部門著力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深化體制改革,規范市場秩序,加強公共服務。
政府職能不越位缺位
一是政策環境大為優化。2009年國務院出臺《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極大地提振了文化產業界應對金融危機、實現平穩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文化部不斷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在財稅支持方面,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制定了支持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企業和動漫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在金融支持方面,從信貸、證券、保險等多方面支持文化產業發展。
二是體制機制逐步完善。截至9月4日,全國文化系統承擔改革任務的2102家國有文藝院團中,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務的2038家,占比超過95%。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加快推進,文化市場主體得以重塑,市場意識進一步提高;政府職能也發生轉變,文化部門改變以往在市場方面介入過多的“越位”和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面明顯“缺位”現象。
三是公共服務不斷加強。文化部不斷加強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等一系列會展活動的成功舉辦,有效促進了文化產業的交易與合作。以中國文化產業網為依托的信息服務平臺、項目資源庫和投融資服務平臺的建設與運營日趨成熟,文化產業公共服務的便利化程度進一步增強。文化產業統計工作日趨完善。
四是文化市場更加規范有序。文化部門把規范文化市場秩序作為保障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任務全面完成,責權明確、規范有序的文化市場管理執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文化市場規范化、法制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行政審批管理全面規范,文化市場領域取消和下放的行政許可總數已達25項,僅保留17項,同時全面明晰公開審批條件、程序和結果,接受社會監督。
2
近年來,在強勁的市場需求支撐、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社會資本的廣泛支持和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國文化產業從探索、起步,開始進入加速發展的新時期,凸顯出成長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巨大潛力。
全國77文化企業上市
一是總量規模穩步提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明顯增強。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1052億元,占同期GDP的2.75%。自2004年國家統計局發布《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現價年均增長超過20%。
二是骨干企業不斷壯大,在行業中的引領示范作用日益顯現。保利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全年藝術品拍賣成交額達1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2%,蟬聯全球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額首位;深圳華僑城集團2011年文化相關主營業務收入達61億元。截至2012年1月,全國累計共有77家文化企業成功上市。
三是新興產業迅速興起,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亮點。動漫產值從2005年不足100億元人民幣,到2011年達621.74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40%;ヂ摼W和移動網絡游戲市場規模持續擴大,2011年達468.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4.4%,國產游戲出口規模穩步擴大,收入超過4億美元,同比增長76%。
四是文化產業投資和文化資源開發持續升溫,文化產業集群不斷形成。一批文化產業園區相繼建成,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文化部命名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有效地發揮了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2010年,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園區總利潤超過365億元。
五是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2001年到2010年,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規模分別增長了2.8倍和8.7倍。2011年中國出口文化產品18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2%。以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完美世界、天津神界等為代表的文化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
3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2020年前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已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文化部將著眼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支柱性產業的戰略定位,加快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發展文化不是一刀切
一是妥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既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更要研究把握文化產業內涵和發展規律。明確政府在發展文化產業中的職能定位,加強政策引導和公共服務職能,打造政策支撐、公共服務、投資融資、貿易合作、人才培養服務平臺。
二是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確立政策保障。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的精神,逐步完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同時,加快文化產業振興立法進程,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法制保障。
三是加強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一方面避免在文化產業發展上的一哄而上,另一方面要注意到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不是一刀切、齊步走,要實施差異化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引導各地發展各自優勢。
四是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打造市場主體。在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的同時,引導、扶持、規范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在各項扶持政策上與國有文化企業一視同仁,為民間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提供公開透明、平等準入、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
五是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加快發展新興文化產業。進一步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推動文化產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積極發展以數字化生產、網絡化傳播為主要特征的動漫、游戲、網絡文化、數字文化服務等新興文化產業。
六是著眼兩個市場,加快對外文化貿易發展。加快中國優秀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企業走出去步伐,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同時通過與世界各國優秀文化的交流、學習借鑒各國發展文化產業的先進經驗。
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內涵和精神要義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生命線,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文明素質,因此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必須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辨證統一。作為政府部門,必須重視對文化產業發展方向,特別是內容的積極引導。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