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2年09月14日 中國文化報 記者 楊浩鵬
投融資體系為文化企業搭橋筑路 黃 卓 繪
編者按:現代金融體系是由“銀、證、保”(即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構成的,而文化企業與金融體系的對接,也主要是與三大行業的機構合作。自2009年文化部啟動部行合作工作機制以來,經過不斷地摸索與磨合,目前部行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都有了極大的拓展,全方位的政銀合作機制已建立。隨著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的建立,“文化金融”的概念也開始浮出水面。9月5日,文化部在北京舉行了深化部行合作座談會,會議從早上8點半直至晚上6點半,與會的10余家金融機構代表發言踴躍、姿態積極,在交流經驗的同時,為深化部行合作、發展文化金融建言獻策。本報特辟專版進行專題報道,以饗讀者。
為進一步深化部行合作,創新合作模式,豐富合作內容,擴大合作規模,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9月5日,文化部在北京舉行了深化部行合作座談會。座談會上,與會代表總結交流了各金融機構支持文化產業的創新舉措和經驗,并為深化部行合作建言獻策,圍繞如何創新財政金融方式支持文化產業金融工作以及各銀行、證券機構如何開展推動文化企業債券融資試點工作,如何搭建文化金融服務全鏈條展開了深入研討。
部行合作框架初步形成
2009年3月,文化部與中國進出口銀行簽署了《關于扶持培育文化出口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的合作協議》。此次簽約,開創了文化系統政銀合作的先河。2010年5月,“文化部文化產業投融資公共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行,除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外,與文化部已有實質性合作的國家開發銀行、北京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也先后加入了公共服務平臺,成為部行合作機制的新成員。至此,文化部與銀行機構開展全面合作的部行合作框架初具規模。隨后,在部行合作機制示范帶動作用下,地方各級文化部門與各銀行分支機構的政銀合作也迅速展開。
“部行合作開展3年來,經過初創摸索到機制確立的漸進過程,實現了合作形式從單一到多元、合作內容從單一項目推薦到全方位政銀合作的機制,為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的資金融通打開了通道,有力地促進了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的建立。”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表示。
在文化部和各合作銀行共同確認下,僅2011年部行合作框架內的重點信貸項目就達97個,貸款余額累計210.96億元,項目涉及演藝、娛樂、工藝品、創意設計、動漫、藝術品、會展、園區建設等眾多文化產業領域。在部行合作機制的示范引領下,銀行業支持文化產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文化產業信貸融資規模屢創新高。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今年3月末,文化產業本外幣中長期貸款累計貸款余額已達到903億元,余額同比增長18.7%,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3個百分點。
部行合作機制實施以來,各銀行機構針對文化產業階段性特點及文化企業資產、經營規律,加大了產品及服務的創新力度,陸續開發了諸如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文化產業供應鏈融資、中小文化企業聯保貸、文化企業私募債券、中小文化企業集合票據等新型融資產品,建立了文化產業項目專營機構、文化產業基金托管、藝術品信托等新型服務方式。各銀行機構針對文化產業階段性特點及文化企業資產、經營規律,加大了產品及服務的創新力。比如中國銀行開發了“影視通寶”,北京銀行推出了中小文化企業“創意貸”,中國工商銀行推出了“影視通”。
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副巡視員施俊玲表示:“九部委《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是一個全方位的金融政策,雖然任務非常繁重,但隨著部行合作不斷深化,在文化部門、金融機構、文化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初步建立。為了搭建文化金融服務全鏈條,文化部將繼續推動信托、信貸、保險等形成一個全方位的文化金融新型合作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金融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政策里每一個點的最大效應,破解文化產業投融資難題。”
文化產業信貸邁不過的“評估坎”
作為文化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方式,銀行信貸已成為文化產業融資體系中經驗相對豐富的方式之一,不過,巨大的需求和心理預期,與文化產業信貸工作的特殊性帶來的落差,使得文化產業“貸款難”成為目前文化產業融資領域話題最多、爭議最多的問題。
“作為銀行,它本身就是一個商業機構,在商言商,我們對文化產業的支持體現在我們的行業信貸政策,體現在我們的內部流程優化,但是標準和其他企業是差不多的,因為我們要對我們的股東負責,所以對它的資本金的要求、項目合規合法、資產負債率、經營性現金流的要求都是一樣的。”中國工商銀行公司業務一部社會事業處處長宮鑒表示。
在文化產業與金融資本的對接過程尤其是信貸業務中,橫擋在金融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前面的兩條“堤壩”一直困惑著信貸雙方。“一個是評估,一個是擔保。這兩者互為因果關系,評估應該是前置,是金融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必要前提。現在這種困局是我們的財務會計制度造成的,大量文化類企業的無形資產評估存在很大困難。這個前提短期內不可能有大的改變,也就一直制約著文化企業的信貸等各種融資方式。”北京產權交易所業務總監張大為說。
對于文化企業信貸難等一系列融資問題,不管是文化企業還是銀行,都將目光習慣性地投向政府,期待政府出面解決,這也造成了部分文化企業在心理上對于政府財政支持的過度預期和依賴。“但對于文化產業,我們的原則是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但首先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對于文化產業、文化企業,因為發展滯后,政府可以扶上馬,送一程。支持工作要以小見大,四兩撥千斤。財政支持要發揮杠桿作用、撬動作用,這也是一個準確的切入點。”中央文資辦常務副主任王家新強調。
王家新說:“文化產業畢竟是后發產業,金融機構應該增加吸引力,先舍后得,先予后取。我們說文化產業高投入、高回報、高風險,文化是緩發展,銀行在貸款條件方面應給予差別化的政策。而在文化產業信貸業務分類方面,各家銀行服務文化產業也沒有細分、沒有細化。國家統計局已推出了新的文化產業分類,各銀行也有約定俗成的投資方向和業務領域,因此,在文化領域也應該有所取舍、有所細分。比如走出去的業務,應該是進出口銀行,比如如何縮小東西部城鄉差距,農行應該有更多的擔當。對于中小型企業、民營企業、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制造業的提升等,政府要有這方面的相應政策補助,在銀行領域也要有一個細分化的投資策略,這方面也需要文化部、人民銀行、銀監會加強對細分市場的研究。”
保費補貼需完善整體環境
自2011年1月,文化部與保監會共同啟動保險支持文化產業試點工作以來,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文化部文化產業司與3家試點保險機構共同確認的文化產業保險重點項目111個,涉及企業76家,保費金額5349.26萬元,實現文化產業風險覆蓋531.94億元。
根據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人保財險”)的客戶訪談和調研發現,大部分文化主體缺乏必要的風險意識和穩健的經營理念,對文化產業保險沒有認同感,對保險服務的接受度有待提高。“一方面,有支付能力的文化企業對于可能發生的災害總是抱有僥幸心理,不愿意支付有限的保費進行風險轉移,因此保險補貼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對于大多數處于成長初期的文化企業來說,經營尚難維系,企業風險管理的保險解決途徑更無從談起。由于企業總體保險需求不足,投保動力不強,保險支付能力不夠,迫切需要政府加強宣導提高文化產業對保險的認可程度。”人保財險產品開發部副總經理楊鸝說。
其他行業的經驗已經證明,保費補貼是保險很好的輔助工具,可以鼓勵經營者進行商業保險來轉嫁其風險。“在文化產業保險工作中也是一樣,這一點可以借鑒科技行業的經驗。在科技保險試點工作實施的補貼中,北京市曾補貼高達70%,極大地激發了科技企業的投保積極性和熱情。文化保險和科技保險在有些方面比較像,比如科技企業也有很多規模以下的,也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楊鸝說。
據了解,2011年中央財政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首次落實保險費用補助,雖然僅支持了天創演藝境外定點演出1個項目保險費35萬元,但其行業示范意義特殊,對文化企業和保險機構的引導帶動作用明顯。在2012年財政部新修訂的《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保費補貼是資金支持方式之一,明確要“對符合支持條件的申報單位通過保險公司實施重點發展項目所實際發生的保費給予補貼”。
“但是由于補貼政策、補貼標準、補貼流程尚不確定,導致轉制補貼和銀行貸款貼息補貼等資金在一定范圍內擠占了保險費補貼資金,致使文化企業的投保意愿和保險需求無法調動,文化產業保險市場開拓較為艱難。從地方上看,雖然有些省市政府下發文件提出要給予文化產業保險一定的保費補貼,但是由于中央指導性文件尚未推出,導致地方財政支持政策推動進程緩慢,業務推動難度加大。”楊鸝表示,“建議文化部主導定期溝通和會商機制,搭建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綜合服務平臺。以政府主管部門搭建的投融資金融服務平臺為依托,建立銀行、保險、投資之間的客戶共享機制和業務對接機制,探索在客戶風險分級基礎上,研究實現保險保障與銀行授信、直接融資之間的對接互動關系。”
發行文化債券首先應過信息披露關
今年3月,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正式啟動文化企業債券融資試點工作,試點工作首先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深圳等文化產業和金融基礎較好,財政配套措施完善的重點地區開展,并擬逐步在全國范圍推廣。據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統計,截至今年7月10日,已注冊發行債券的文化企業達23家,總發行金額557.5億元,平均發行利率為5.19%,低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15.61%。通過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發行的私募公司債券,也已被納入債券試點范疇。“同時,協會還通過會費的減免,注冊了綠色通道,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比如我們先后推動了北京市石景山文化產業發展4800萬元集合票據,支持西安發行2.2億元集合票據,為中小企業融資開辟了新的渠道。”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副秘書長馮光華說。
“銀行間市場的發展主體是非金融企業,一般要求是具有現代治理結構的企業,但現在很多文化產業基本上都是事業單位,這方面和市場化的債券融資要求還有差距。此外,文化企業市場運作水平比較低,企業管理仍需健全,建議主管部門針對這類企業文化,給予債券發行機構一定的貼息支持。”馮光華說。
中信建投證券董事總經理徐炯煒也表示:“文化企業做債券的過程中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多數文化企業都是輕資產公司,沒有抵押擔保物。當他們沒有抵押物、沒有擔保物,沒法發債的時候,就需要外界的擔保公司,但是擔保公司每年都有很高的擔保費,如果這塊財政能夠給予一定支持的話,我相信對文化企業債券市場的繁榮是有很大幫助的。”
“關于文化企業發債風險分擔的機制,區域集優債券的模式是可以參考的角度,大家都在談風險補償機制和基金的設立問題,都說由政府出錢做這個事情,但是怎么把這個錢落實?什么時候落實?區域績優債券是我們在這方面已經進行的嘗試之一。簡單地說就是政府付一部分錢,比如拿出2億元,它等于一個杠桿,通過1∶10的比例,政府推介遴選一些優質的或者它認為比較合適的小微文化企業,把它們集合起來,這樣一共可以發債達到20億元,這種資金模式也起到了風險控制的作用。”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市場創新部主任程冬旭說。
“一些文化企業認為自己有很多子資產,在文化企業里很厲害,是超3A級別的,但其實他們和中石油、鋼鐵企業等是沒法比的。評級機構需要建立針對文化企業自身的評級體系,包括事業單位評級體系,在文化產業沒有徹底發展起來之前,能夠相對從中選優,選出有比較好的發展前景的。”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市場創新部主任程冬旭表示,“不過其實在債券市場上并沒有一個特別的標準,不是說必須一定要達到什么樣的級別,但是它的信息披露決定了到底有沒有企業、有沒有投資人愿意購買文化企業發行的債券。”
中國進出口銀行
數據:截至今年8月底,中國進出口銀行共支持文化項目85個,合同金額377億元,貸款余額253億元,涵蓋了文化創意、文化傳播渠道、文化資源整合、文化產業基地、新興文化業態、對外文化貿易及主題公園等領域。
服務:結合中國進出口銀行重點支持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業務特點,該行陸續開發了文化產品和服務(含動漫)出口信貸、旅游文化國際化貸款、影視文化國際化貸款等創新產品。
中國工商銀行
數據:僅2010年、2011年兩年,中國工商銀行就累計向3000余家文化企業發放1200億元貸款。今年一季,工商銀行對文化產業的貸款余額已達到近720億元,貸款增量是上年同期增量的2.5倍。工商銀行還將中小文化企業作為重點支持的對象,目前中小文化企業客戶數量達3500多戶,占到該行全部文化產業客戶的近97%,貸款余額占到全部文化產業貸款余額的74.17%。
服務:針對“輕資產”特征明顯的影視制作企業推出了“影視通”電視臺項下應收賬款保理業務;針對藝術品收藏、流通企業推出了藝術品質押貸款模式;針對門票及各項收入現金流穩定的文化旅游景區推出了“特定收費權支持融資”模式;針對動漫等創意類企業推出了“文化擔保公司擔保”“直投”模式等。
國家開發銀行
數據:文化產業貸款余額從2010年6月的600億元,增長到了今年6月的1344億元,余額翻了一番。與河南省、上海市、安徽省、青海省、甘肅省、湖南省、四川省等簽訂文化產業合作備忘錄,意向合作額度達1400億元。
服務:與上海東方傳媒共同發起我國第一只文化領域產業基金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規模50億元,目前正運作上海“東方夢工廠”項目。“債貸交互,雙輪驅動”,目前已先后為廣東中旅、重慶文資等承銷各類債券10余只,籌資超過50億元。其中西安文化與科技集合票據是全國首單文化類中小企業集合票據。
中國農業銀行
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投放于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貸款余額為545.21億元,比2011年增加61.21億元,增幅為12.65%。以一級國標行業分類口徑統計,截至6月30日,農業銀行文化、體育和娛樂業貸款余額共計86.40億元,比2011年末增加12.16億元。
服務:對于影視動漫類客戶,農業銀行推出了“影視貸”特色產品,創新擔保方式,通過版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個人連帶責任擔保等方式為其提供融資。對于廣電網絡類客戶、景區及園區類客戶,農業銀行通過“經營性固定資產貸款”,以門票收入、租金收入、運營收入或其他經營活動產生的凈現金流作為還款來源,為客戶提供融資。
中國銀行
數據:中國銀行目前在文化產業的授信余額約為800億元,貸款余額約為320億元,近年來年均增長速度約為20%,超過平均貸款增速,貸款占全部對公貸款1%,比例逐年上升;文化產業貸款客戶數約4000家,客戶數年均增長24%。在客戶結構方面,大、中、小型客戶占比約為44%、33%和23%。中小型客戶占比超過一般授信行業。
服務:先后推出了針對影視劇制作行業中小企業客戶的融資產品“影視通寶”,針對文化藝術收藏和拍賣行業個人客戶推出的“西泠通寶”,針對有線電視行業客戶的“收視費權益類支持貸款”。
中國建設銀行
數據:2010年底貸款額170億元。積極扶持行業龍頭客戶,如深圳分行從2009年開始扶持文化行業的一些大項目,2010年5月深圳分行與深圳文化產業交易所達成300億元協議。
服務:2009年,中國建設銀行成立了建銀國際文化產業投資主權基金,這是國內第一只由商業銀行機構組建的文化產業投資基金,2010年底共募集資金超過20億元。2010年8月,中國建設銀行推出了文化悅民金融服務品牌。
北京銀行
數據:截至今年7月末,已累計審批通過文化企業貸款400余億元、2300余筆,在北京地區市場份額排名保持第一。
服務:2007年推出了“創意貸”,通過對不同行業的研究,比如在設計擁有未來版權、商標權、其他知識產權質押方面推出了“質權貸”知識產權創意貸款等,為原創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產品。2010年成功成交北京市首單文化題材的4800萬元文化集合票據。今年8月,為揚州影視集團主承銷了江蘇省首支中小文化企業集合票據1.5億元。
(楊浩鵬 整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