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2年09月12日 中國網
“科學發展 輝煌十年”系列稿件之十六
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領域掀起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文化改革與發展進入快速推進的時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文化產業的崛起和發展,成為這一時期文化改革發展的顯著特征。近10年來,文化產業取得巨大成就,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消費需求、促進文化發展和繁榮、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條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逐步形成。
一、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1979年,廣州市東方賓館(000524,股吧)出現國內第一家音樂茶座。緊接著,各種經營性舞會、錄像廳、臺球室、電子游戲廳、卡拉OK等文化現象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標志著我國文化市場漸露端倪,文化產業破土萌芽。2000年,中共中央在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正式使用“文化產業”概念,要求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表明文化產業由自發發展階段進入國家自覺推動的階段,上升為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
十六大以來,伴隨文化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形成和文化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國務院、文化部和相關部門出臺一系列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文件,推動文化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2003年文化部發出的《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09年國務院通過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12年文化部發布的《“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等文件,從指導思想、基本思路、戰略目標、主要任務、重要舉措、保障措施等層面,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做出整體部署,勾畫出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
在指導思想上,強調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與國民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緊密結合;以改革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增強文化產業發展活力,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在發展目標上,明確提出要使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基本思路方面,堅持走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道路;堅持發展和壯大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鼓勵和引導各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堅持內外并舉,國內實施差異化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發展區域特色文化產業;對外堅持“走出去”戰略,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在主要任務和舉措方面,推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培育骨干文化企業,推動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擴大文化消費,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加快推進重大工程項目,健全投融資體系,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這些部署,表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理念和戰略逐步走向科學和完善,也使得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一步步變得清晰起來,越走越順,越走越寬。
二、推動文化產業全面快速發展
為落實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部署,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從培育市場主體、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完善市場體系、促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等各個方面全面發力,支撐起文化產業大步邁進、持續發展的步伐。
在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實行轉企改制,把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變為文化企業,是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培育市場主體的必然選擇。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規定(試行)》出臺,開始探索積極穩妥的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之路。2009年,中宣部、文化部發出《關于深化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對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兑庖姟诽岢鼍唧w時間表,要求2010年前后,將國有院團轉企改制工作全面推開。2011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的意見》,截至年底,全國已有1600余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完成轉制。通過轉企改制,從中央到地方,都涌現出一大批上規模、競爭力強的國有或國有控股的文化企業集團。2012年5月18日,光明日報社和經濟日報社聯合發布第四屆中國“文化企業30強”名單。其中,2003年以來轉企改制的企業共19家,占總數的63.3%;國有或國有控股24家,占80%。這反映出文化體制改革對培育市場主體、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揮了重要作用,轉制國有企業已成長為文化市場上的中堅力量。
2005年,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引導和規范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文化產業。2012年,文化部發布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實施意見 》,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資文化產業發展、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參與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大大拓展了民間資本可進入的范圍。上述政策的實行,使文化領域成為較早向民間資本開放的領域,民營文化企業成長為我國文化產業的龐大生力軍。截至2010年,全國共有民營文藝表演團體近7000家,民營電視節目制作企業2800余家,民營電影制片發行公司近400家,民營出版物發行企業11萬個。在民營文化企業中,也不乏杭州宋城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盛大網絡發展有限公司等進入“文化企業30”強的大型民營企業。民營文化企業在數量、規模和競爭力上的提升,標志著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已初步形成。
為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文化部于2003年公布《20032010年文化市場發展綱要》,對分類市場建設、要素市場建設、市場法制體系建設、市場競爭機制建設、宏觀調控機制建設、市場監管體系建設等提出原則性指導意見。近10年來,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全面展開,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市場條件和環境。就投融資體系建設來說,《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文化部關于推進文化企業境內上市有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出臺和實施,使得文化產業融資環境日益改善,資金短缺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截止2011年底,在滬深兩地上市文化企業累計超過50余家。截止2012年2月,文化企業累計發行各類債券達到379.94億元。
產業規模結構偏小、集中度低、區域發展不平衡、技術層次偏低、自主創新能力弱、缺乏市場競爭力等結構性特點,是長時間來影響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部署中的重要任務。為引導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從2004年開始,文化部先后命名了四批200家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三批6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首批共4家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據測算,2010年國家級園區、基地總收入為2500億元,總利潤為365.2億元。國家級示范園區、示范基地收入年平均增長率在40%以上。這些示范基地和園區的發展,標志著我國文化產業的市場主體不斷壯大,專業化、集群化、規;矫黠@提高。為統籌兼顧不同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在相應的文化產業規劃中加大了對于西部地區和農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第三批59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中,就有10個是涉及農村的文化產業群和文化企業。
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游戲等新興文化業態,不但是文化產業最新的增長點,而且對于推動傳統文化產業升級、促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都有積極作用。它們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中占有重要一席。國產動漫振興工程、國家數字電影制作基地建設工程、多媒體數據庫和經濟信息平臺、“中華字庫”工程、國家“知識資源數據庫”出版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設項目,都被列為重大項目帶動戰略著重推進的工程。2010年底,全國動漫企業達到831家,原創漫畫作品13761部,原創動畫作品4429部,全年營業總收入58.15億元,比上年增長78.2%,實現利潤11.65億元,增長197.4%。“十一五”期間,我國數字出版快速成長,成為新聞出版業新的增長點。2006年數字出版業產值為213億,2010年達到1052億,年均增長超過38%。
三、文化產業規模和競爭力不斷提高
2011年,我國生產電視劇469部14939集,動畫電視261444分鐘。全年生產故事影片558部,科教、紀錄、動畫和特種影片131部。出版各類報紙467億份,各類期刊33億冊,圖書77億冊(張)。年末全國共有檔案館4107個,已開放各類檔案10376萬卷(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十一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速。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1萬億元,北京、上海、廣東、湖南、云南等省份文化創意產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5%,在這些省市文化產業已經成長為名副其實的支柱性產業。
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了中國文化競爭力,F在,我國圖書出版品種和總印數、日報總發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電子出版物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我國還是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國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進口大片主導我國影視市場的格局得到扭轉。伴隨著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我國不斷推進文化“走出去”戰略。通過實施《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向世界的總體規劃》等專項規劃,對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進行鼓勵和扶持,獎勵優秀文化出口產品和服務項目,組織文化企業參加國際文化會展,拓展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十一五”期間,我國核心文化產品出口總額為560.9億元美元,相比“十五”增長100%;文化服務出口總額為11.8億元美元,相比“十五”增長255.6%。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逆差逐步減少,國際文化貿易逆差局面有所改觀。我們相信,伴隨著中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的不斷提升和文化“走出去”,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也將日益提高。(當代中國研究所 曹光章)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