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2年07月17日 16:48 新華網
新華網呼和浩特7月17日電(記者張麗娜 劉懿德)藍天、白云、綠草,歌聲、哈達、笑容……夏季的內蒙古草原美麗迷人,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享受著水草豐美的北疆景色,更親身體驗了大草原的文化魅力。
近年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了文化強區的重要戰略決策,先后出臺了支持和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決定和政策,當地大力發展節慶賽事、重點打造藝術精品,草原文化迸發出勃勃生機。
繽紛節慶打造“天堂草原”新貌
內蒙古是我國草原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傳承地,擁有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寶藏。近年來,遍地開花的文化節慶活動,集中傳播了草原文化的豐富內涵,“天堂草原”正以嶄新的面貌被人們所熟知。
前不久落幕的內蒙古草原文化論壇以及此間舉辦的昭君文化節,已經成為全國的品牌文化活動。除此之外,在內蒙古118萬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各盟市還結合各自特色,先后推出了多個具有獨特風格的節慶活動。例如,包頭鹿城文化節、巴彥淖爾河套文化節、赤峰的紅山文化節等,也都漸漸成為推介內蒙古文化的新力量。
在鄂爾多斯(9.37,0.13,1.41%),拜謁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體驗蒙古族祭祀文化,觀賞鄂爾多斯歌舞,已成為前來內蒙古觀光的人們必選的內容。特別是歌舞劇《鄂爾多斯婚禮》,集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文化、宮廷文化、民俗文化、禮儀文化和服飾文化之大成,成為展示鄂爾多斯之美的世界性文化品牌。
“我十年前來過內蒙古,那時的記憶還只有茫茫草原。這次來看了很多蒙古族文化演出,很有特色。”來自武漢市的游客趙楚云說,她第一次親身感受到了內蒙古長調和呼麥表演,感覺十分震撼。
??? 文化名人和藝術精品“走紅”大江南北
7月15日,“小草與星空——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的歌聲”——內蒙古少年合唱團音樂會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這些來自牧區的蒙古族孩子為觀眾帶來多首具有濃郁蒙古族風情的歌曲。
近年來,內蒙古草原歌曲走出草原,唱響全國。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精品脫穎而出,德德瑪、騰格爾、齊寶力高、斯琴高娃、三寶、鳳凰傳奇和額爾古納樂隊等一批草原文化名人和團隊均在全國影視文藝界享有盛名。
美麗遼闊的草原,既孕育了一批文藝精英,也為許多藝術精品提供了無限的靈感。《吉祥三寶》《五彩傳說》《我和草原有個約定》等草原歌曲飽含著藝術家們對草原和生活的熱愛,經典的唱詞、優美的旋律很快唱響了神州大地。電影《額吉》《季風中的馬》、電視劇《東歸英雄》、民族舞劇《草原記憶》等一大批優秀民族歌舞和影視作品開始嶄露頭角,并在世界藝術舞臺上亮出迷人的風采。
最近幾年,內蒙古的80多個文藝團體在世界20多個國家及港澳臺地區展開了風情獨特的草原文化之旅,先后敲開了悉尼歌劇院、維也納音樂廳、西班牙大教堂、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的大門,并屢屢獲得國際大獎,瑰麗奪目的民族文化品牌已成為內蒙古對外交流耀眼的名片。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說:“優秀的蒙古族文化蘊含豐富,魅力無窮,令世人為之迷戀和陶醉。”
前不久,俄羅斯圣彼得堡傳來喜訊,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一致同意將我國申報的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伴隨著元上都申遺成功,內蒙古草原文化吸引了更多的世界目光。
草原文化產業大發展還需突破瓶頸
內蒙古草原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特色鮮明,草原文化大區建設效果明顯,文化大發展,特別是草原文化大發展的格局已逐步形成。然而,目前對草原文化資源的市場開發力度還不夠,優勢資源尚未轉化為優勢產業。
在近年來內蒙古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到“十一五”末,內蒙古文化經濟總量為150億元,僅占GDP的1.31%,遠遠低于全國文化產值占GDP的平均比例水平。
據有關專家分析,內蒙古文化產業的落后突出表現為項目開發的“零、散、亂、小”。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內蒙古大多數節慶活動依舊停留在“舞臺化”式的運作層面,注重自我展示而忽略國際化、地區化互動;相同題材被重復開發利用,卻未能形成品牌;文化旅游景點大量涌現,同質化傾向卻日趨嚴重等。
內蒙古經濟信息中心研究員包思勤分析說,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滯后的原因包括文化市場主體發育不足、產業集約化程度較低、文化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其關鍵原因在于缺乏文化產業發展的統一規劃。他建議,內蒙古今后的文化產業發展應規劃前行,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內蒙古社科院草原文化研究專家賈喜喜建議通過政策推動,為文化產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例如:繼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文化產業融資體制機制,尤為重要的是需要強化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應大力引進、激勵一批既懂文化又懂產業與市場的復合型人才,打造更多的特色項目和獨家文化品牌。
據了解,內蒙古在“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計劃,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十二五”期間達1000億元,占GDP的4%左右,屆時將成為自治區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