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2-07-04 05 中國證券報 姚軒杰
[提要] 繼新聞出版總署出臺《關于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出版經營活動的實施細則》后,文化部日前也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實施意見》,民間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獲得政策護航。
繼新聞出版總署出臺《關于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出版經營活動的實施細則》后,文化部日前也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實施意見》,民間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獲得政策護航。
不過,國家廣電總局尚未發布類似政策。中國證券報記者從相關渠道了解到,相比新聞出版業、國有文藝院團的改革步伐,廣電的步子稍慢,開放民資還缺乏基礎,年內出臺民資進入廣電業的政策可能性小。
業內人士指出,政府放開民間資本的準入門檻是對民營文化企業身份和地位予以確認,促進市場環境的公平和競爭的多元化,壯大文化產業的整體規模。
民資進入獲政策護航
在銀行、鐵路等重要領域向民間資本開放的政策推出后,文化領域也迎來政策東風。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新聞出版總署發布的《細則》主要集中在支持民營文化企業申請國家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民間資本參與出版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建設,在資金支持、稅收優惠等方面予以國有資本同等待遇。文化部出臺的《意見》提出,民營文化企業在立項審批、投資核準、項目招投標、申請專項資金、享受稅收優惠、申報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等方面,與國有文化企業一視同仁;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的金融機構、中介組織、各類投資基金進入文化產業領域。
“新聞出版業、演藝業改革比較早也比較快,民間資本參與的程度較高。現在,兩主管部委出臺政策,實際上是給予民間資本身份和地位,并使民間資本投資和經營文化產業有章可循。”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
對于民營企業申請國家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新聞出版總署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解釋:“國家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是財政部在2010年設立的,以前民營企業能獲得資金的很少。而且,很多民營企業對該專項資金申報不太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F在,通過《細則》也是讓民營企業更好地了解資金申報,加大對它們的扶持力度。”
據介紹,2010年、2011年,國家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的規模都在20億元左右,新聞出版企業兩年累計獲得17億元的該專項資金支持。“今年的專項資金規模有30多億元,新聞出版企業預計可以拿到10億元以上的資金。目前,申報工作已展開。”上述負責人說。
她還表示,民資參與出版產業園建設,可以與國企同等待遇,不是指基建及房地產建設,而是與出版產業相關的內容、技術、平臺等產業鏈上開發和經營。一般來講,產業園是以地方政府主導建設、企業參與,相關的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也由當地政府來確定,各地方差異很大。新聞出版總署沒有出臺針對產業園的稅收方面的政策。
而文化部也指出,民企、國企申報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一視同仁。“稅收減免還是地方政府主導,但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可以獲得文化部的資金支持,這和出版產業園不一樣。”陳少峰說。
廣電開放民資步伐慢
目前A股市場文化企業中,出版企業最多,而廣電企業寥寥無幾。“出版業、報業改革最快,民營圖書公司和公告經營公司非常多,其市場化程度很高,因此開放民資有基礎。而廣電業,制播分離的改革到目前為止還沒到位,三網融合依然動作緩慢,一些企業的行政化思維還比較濃厚,民資進入存在阻力。”陳少峰分析。
目前,電影已經基本做到市場化了,民資已成為主力。但廣播電臺、電視臺還存在時政類和非時政類節目如何分開經營,廣播電視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如何管理,相關固定資產如何盤活等問題,其改革的步伐較慢。
陳少峰認為,廣電業下一步怎么走,朝什么方向改革,在業界還沒有形成共識,在這樣的前提下,廣電總局出臺民資進入廣電業的政策可能性很小。“我估計年內很難出臺。廣電總局先要弄清楚改革怎么改,才可能把民資參與提上日程。”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