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2年06月07日:新華日報 林培 黃紅芳
走進韓國,感知文化,覺得韓國文化的創新力和影響力,已非“韓流”二字所能涵蓋韓國是世界第六大文化產業強國,文化,成為該國僅次于汽車的第二大出口創匯產業。2010年,韓國文化產值超過6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00億元),占GDP的6.5%。
去年,我省文化產值占GDP比重3.7%,高于全國0.7個百分點,完成“基本實現現代化6%的目標值”已經過半。那么,在今后“2.3%目標值的倒逼實施”以及“文化強省”建設中,我們該向韓國借鑒些什么?
文化的力量,
來自原創故事感染力
5月9日,當記者走進具有濃郁藝術氣息的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時,院長洪相杓中文致辭的標題是用無限故事的力量來創造韓國。
洪院長用詩一般的語言寫道:當今世界走過了信息化時代,迎接著創造型經濟時代。無形的想象的力量讓故事凝聚,進而成為文化,產生附加值。
想象力故事文化產業,這一邏輯推演,讓記者悟出:故事,應該成為文化產業的源頭之一;沒有故事,就很難有文化夢想的綻放。難怪韓國提出“故事強國”、創造“百年感動作品”的宏大目標。
以國家名義尋找故事。2009年10月,該國設立“大韓民國神話創造項目”;2010年7月建立“創造故事支援中心”,舉辦“大韓民國故事策劃展”;今年5月又與中國文化部舉辦“中韓原創內容故事比賽”,為動漫、游戲和影視文化產品的衍生開發提供素材。
韓國故事,博古創新,根植于儒家的“文化原型”,并用新興科技手段加以表現。為此,國家投資600多億韓元推行“文化原型數字內容化事業”,并先后從歷史、民俗、神話、建筑等180多個“文化原型”中開發出26.3萬個“故事項目”。
以國家名義資助講故事的人。一旦發現有競爭力的故事萌芽,文化產業振興院就為創作者提供辦公室、基金及配備團隊,加快故事的產品轉化。2009年11月,該院又建立“1人創造企業支援中心”,專為5人以下的文化創意團隊提供思想和基金支持。該院二樓,是擁有影像觀摩、游戲制作的綜合圖書館,只見有人在電腦前制作動漫,有人在翻閱圖書。主人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心里裝著故事的人,只要需要,我們就會提供相關免費幫助。
韓國把原創故事作為文化產業的起點和一切文化產品開發的基礎;以故事感染力,作為衡量文化產品質量的惟一標準。這種“故事為王”的理念啟示我們:振興我省文化產業,很重要的一點是提高講故事能力、發掘會講故事的人,讓“江蘇故事”去傳遞和創造“江蘇價值”。
“文化創意社會”比碧海藍天更迷人
在文化產業振興院官員40分鐘的介紹中,頻次最高的3個詞是:市場、企業和投資。
“韓國文化產業,是世界市場上的故事創意經濟。”洪院長說,早在1998年,韓國就提出“文化立國”方針,將“創新創意的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國家經濟發展支柱”,并從法律上明確文化對經濟的引領地位。如《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就將文化產業界定為“與文化商品的生產、流通、消費有關的產業”,涉及20多個行業門類,比我國文化產業的范疇更加寬泛。
濟州島觀光公社市場事業處長文盛煥告訴記者,過去說“韓流”,主要指音樂、歌曲、連續劇為主的流行文化,現在已拓展到旅游、飲食、時裝、美容、化妝品等“大文化”,甚至到《紐約時報》打整版拌飯廣告,推銷韓餐。他說,過去游客到濟州島,主要看風景,現在是享受“濟州文化創意社會”。
曾是放馬場、囚犯關押地的濟州島,如今已是文化“一源多用”的開發典范。碧海藍天下,野花漫坡,雖不見摩天高樓、度假村,全島卻有101個文化、民俗、人文、運動、生態觀光點,僅影視體驗景點就有十多個大長今孤身站過的獨立巖、裴勇俊和崔智友拍攝《冬日戀歌》的白色木屋、為宋慧喬和李秉憲拍攝《洛城生死戀》所建的教堂紀念館……韓劇中每個浪漫感人故事,在島上都可觸可摸,變成你流連忘返“大把花錢”的理由。
“來濟州島必看亂打劇”,是文化產品拉長旅游產業鏈的鮮活樣本。5月14日,記者和300多位各國游客欣賞了這出類似“啞劇”的亂打音樂劇。該劇以4名演員在舞臺上真材實料做菜的幽默故事串場,伴以敲擊(亂打)廚房鍋、碗、瓢、盆發出的不同節奏,以及融進舞蹈、魔術等多種表現手法,與觀眾互動搞笑,傳遞跨越文化的簡單快樂。2小時演出,“忘乎所以”的笑聲和掌聲擋都擋不住。難怪該劇已在世界41個國家累計演出2萬多場,成為亞洲最有影響劇目之一。就這么一個濟州島,去年吸引了900萬世界游客前來,并創造了45億美金的“綜合經濟效益”。其中,中國游客約占60萬人次,平均逗留2晚3天,人均消費金額僅次于日本游客。
記者不由想到國內一句耳熟能詳的口號“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似乎文化只能充任經濟的配角和道具。而反觀韓國,文化始終是經濟的引領者,市場是文化產業的終結目標。這提醒我們,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校正理念勢在必行。
官民聯手,文化產業發展“不差錢”
韓國對文化可謂“富投入”,僅每年撥給文化產業振興院的“母資金”,就達500億韓元(約3億人民幣),此外,各種基金、融資模式也紛繁眾多記者將其歸納為“三多”。
一是國家預算多。近15年來,韓國文化預算逐年遞增,2000年首次突破國家總預算1%;2001年上升至9.1%,進入“1兆韓元時代”;去年達3兆3.709億韓元,較2010年又增長6.2%。
二是文化基金多。政府和民間設立的文化、文藝、電影、出版、廣播等基金,有二三十項之多,基金額每年平均增幅30%。
三是官民組合投資多。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廣泛動員和整合社會民間資金,構建文化金融平臺。如文化產業振興院,近年就組建17個“文化產業專門投資組合”,融資2073億韓元,其中民間融資占到83%。
記者了解到,政府在按照文化產業規律“砸錢”后,并不直接拍板花錢。正如韓國文化院院長金翼兼所言,“我們所有文化產業都是民間主導,所有的文化產品都是民間開發運營,然后走向市場。而政府,除了給予強大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外,就是要把民間的創造力量推到前臺。”比如政府大力倡導“品牌延伸的復合投入”,企業便配合默契。像“杜莉”、“利尼基”等知名漫畫,通過追加投入,已開發成電影、動畫、游戲、卡通等系列衍生產品,打進了國際市場。
對照江蘇,雖說文化體制改革走在全國前列,但學習借鑒空間仍然很大,如政府對文化投入能否進一步預算化和基金化?能否加大對民營文化企業“輸血”,并做到投入與具體管理分離?能否搭建多元投融資平臺,進一步放手讓民營資本進入文化市場?這一切,都有待我們在“文化率先”的實踐中繼續先試先闖。
本報記者 林培 黃紅芳 蔡煒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