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2年05月25日 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2年5月18日上午,為期4天的第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在深圳會展中心拉開帷幕。本屆文博會主展館展出面積10.5萬平方米,設有文化產業綜合館、創意設計館、影視動漫游戲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美術館、新聞出版館及工藝美術館七大專業展館。主展館共計1928個政府組團、企業和機構參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港澳臺地區全部參展,再次實現政府組團“滿堂紅”。 計海新攝
北京等重點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有望突破萬億元大關,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大潮洶涌,文化產業園區方興未艾……種種喜人景象說明,文化創意產業正在高速發展。但專家提醒,內容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與核心,在加速前進中,應注意把重心放在優質內容的生產制作上。
保持逆勢增長,展現旺盛活力
重點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突破萬億元大關
“如果把我們園區的33家企業看成是一家企業,那么我們的規模將進入國內出版業的前幾名。”說起北京出版創意產業園成立2年來的發展,園區負責人唐學雷深感欣慰。他介紹說,目前園區入駐的33家企業涉及圖書策劃、編輯、發行和數字出版等領域,2010年出版圖書近萬種,碼洋70億元,上繳利稅15億元。
唐學雷說,每天上下班和午飯時間,園區大樓的電梯都不夠用,“看著年輕人朝氣蓬勃的樣子,我們這些做了一輩子出版的人都覺得很受鼓舞。”
近兩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化,文化創意產業依然保持了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逆勢增長態勢。北京、上海、湖南、浙江、江蘇、云南等地的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皆超過5%,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我的觀察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增速就更快一些,重點城市表現尤為突出。”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介紹說,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從業人員達115萬人左右,創造的增加值已經超過批發零售、房地產、商務服務、交通運輸等行業,成為僅次于金融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這說明,文化創意產業對于當地經濟結構調整和吸納就業所發揮的作用日趨明顯。”
據北京市發改委預測,2012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總收入將突破1萬億元大關,文化創意增加值預計將突破2000億元,未來5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有望占到GDP的15%。
據上海市統計局統計,2011年,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約為1940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占全市GDP約10%。而據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推進領導小組的整體規劃,2012年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力爭突破2000億元,占全市GDP有望達到10.6%左右。
陳少峰認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之所以能保持逆勢增長的態勢,一是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國內市場的文化需求激增;二是文化體制改革釋放了企業的能量;三是政府的扶持政策開始見效。“這10年,特別是十七大以來,從中央到各部委到各地政府出臺了大量的扶持鼓勵政策,政府的這種引導作用經過這么長時間的積累,開始發揮出來了。”陳少峰說。
“凡是入駐園區的企業,首先是享受房租補貼,其次是書號資源傾斜,然后是員工培訓等服務。”唐學雷說,北京出版創意產業園位于市中心的黃金地段,園區寫字樓對外每平方米每天的租金是7元,但入駐企業只需承擔3元,其余部分由政府承擔,為此西城區政府每年要拿出2000多萬元補貼。“現在每個星期都有企業追著我要求入駐,但園區的物理空間已經沒了,所以對企業我們也是從嚴把關,必須是有特色、有實力、有發展的優質企業才能進來。”唐學雷說。
各地文化產業園區在政策上各出奇招,吸引文化企業入駐。沈陽藍海和平國家級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規定,入駐企業免兩年房租,兩年后給50%房補;每年投入2億元專項資金,對實現上市的,研發出國內國際頂尖產品和技術的企業給予重獎,對有突出貢獻的個人也將給予獎勵。沈陽市和平區區委書記林強說,目前基地的簽約總額已突破500億元,并有6個項目落地開工,年內還有20余個項目開建,預計2015年園區總產值將達800億元。
民營企業成“新興文化力量”,文化企業成批上市
寬松的政策環境激發“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
北京出版創意產業園區許多企業負責人的一個共同的感受是“這些年的政策環境越來越寬松。”一位出版公司的負責人說,2003年以前,民營出版公司只能從事發行工作,但又不允許搞批發,要做也只能偷偷摸摸,“在別人眼里,我們就像是位于灰色地帶。”但隨著新聞出版總署降低書刊發行業的準入門檻,民營出版公司也能拿到總發行的執照了。以往民營出版企業通過買書號的方式出書曾被視為違規之舉,但2010年新聞出版總署出臺《關于進一步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將民營出版企業定性為“新興文化力量”,民營出版企業可以光明正大地和國有出版社合作。他說:“雖然現在民營公司還沒有出版權,但通過和國有出版社的合作,我們也可以出書,現在市場上的暢銷書基本都是民營公司做出來的。”
這家公司目前有員工500多人,年策劃出版圖書600多種,碼洋5億元,去年上繳的利稅達1200多萬元。公司負責人的下一個夢想是上市融資。他說:“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但現在已經非,F實了。”
唐學雷說,目前入駐出版創意產業園的企業至少十幾家有上市意愿,為此園區請來北京市工商局負責企業工商登記注冊的領導作專題輔導,從源頭上規范企業的運營和管理,頗受歡迎。
如果說靠自己的發展積累資本是做加法,那么上市融資就是做乘法。在目前文化企業普遍存在貸款難的情況下,上市融資是加快做大做強的捷徑。文化創意企業上市已成為一股難以阻擋的熱潮。尤其是今年,這種趨勢更為明顯。
根據證監會公布的信息統計,截至今年5月11日,全國已有13家文化企業排隊上市,涉及影視、出版、傳媒、廣告、動漫、會展等諸多領域。其中不乏廣州金逸影視傳媒、保利文化集團、萬達電影院線、湖北知音傳媒、中航文化、東陽青雨影視文化、上海炫動傳播等多家在業內頗具知名度的企業。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此前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加大對出版傳媒(8.02,-0.13,-1.60%)企業上市的扶持力度,國家層面的三大出版集團——中國出版集團、中國科技出版集團、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將陸續上市。同時,廣東、上海等地方出版集團也已經準備上市,按程序正在申報。
國內外的風險投資對文化創意企業的投資熱情高漲。據本報記者了解,磨鐵圖書、新經典等知名民營文化公司已接受數輪風投,單筆投資都在2000萬美元以上。
“包括人民網(微博)(41.85,-0.58,-1.37%)在內的文化類企業上市后之所以表現得那么搶眼,很大程度上是投資者看好未來的發展前景。”陳少峰說,目前A股市場里的文化創意類企業總數不過六七十家,總資產不過2000億元左右,所占比重還不算大。
政府驅動,還是市場驅動
文化創意產業需小心“特色陷阱”
“文化創意產業能有今天的發展,政府功不可沒。”但陳少峰同時認為,雖然政府驅動型模式在文化創意產業起步階段作用巨大,但隨著產業的發展,應當轉變為市場驅動型模式。他說,“文化產業的主體是企業,不是政府,不能讓企業養成政策依賴癥。”為此,政府需要轉變思路。
他建議,政府應從目前的“優惠(土地、財稅)+扶持(補貼)”轉變為“獎勵+考核”,“根據企業的發展情況給予獎懲,特別是要使企業真正去做文化,而不是打著文化的旗號去搞別的,比如房地產。”陳少峰說,“如果那樣,就背離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本意。”
國家音樂產業基地發展促進會常務副主任毛鳳坤說,文化產業基地現在很多,但相當一部分基地只是掛了一個牌子,缺乏真正做內容的企業。北方某市的一個動漫基地變成了別墅區,每棟別墅上畫個唐老鴨、米老鼠就算是動漫基地了,這就讓一些吃政策飯的企業混了進來。
目前學術界一般把文化創意產業劃分為內容產業、傳媒平臺產業和文化制造業。其中內容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與核心。但我國的情況是文化制造業的比重太大,真正的內容產業反而很小。
“而且,做內容的都是中小企業,像手機閱讀這樣的平臺反倒是中國移動(微博)這樣的大公司在做。像萬達這樣的大公司只愿意去做院線,而不愿意去做內容。這和發達國家完全是反著的。”陳少峰說,小公司的實力決定了它們不太可能拿出面向國際市場的大投資、大制作,也就很難形成品牌。反過來說,沒有具有市場號召力的文化品牌,也就難以發展壯大,成了惡性循環。
今年4月,美國影片《泰坦尼克號》(3D版)在中國上映僅一周,票房收入就突破5億元。這一數字不但大幅超越1998年該片引進中國時的3.6億元的票房紀錄,而且位居全球第一。這一方面說明中國文化市場巨大,但同時也說明,這樣好的市場我們沒有用好的作品去占領。
陳少峰說:“我們之所以缺乏好作品,和我們對文化產業的認識有關系。許多人都認為,必須有特色,觀眾才買賬,其實不是這樣的。文化產業是大眾產業,不能過分強調特色,否則,就不可能面向全球受眾。好萊塢大片有特色嗎?翻來覆去就是那么幾個主題,但英雄主義、家庭親情、冒險精神……全人類都能接受。我們的戲曲有特色,皮影有特色,剪紙有特色,但你能靠這些去打開全球市場嗎?好萊塢電影是老少咸宜的,全家人都能坐在影院一起看?晌覀兊碾娪捌狈85%來自18歲至30歲的青年群體。這個觀眾面就太狹窄了。《讓子彈飛》、《建國大業》在國內能大賣,但出了國就沒多少人看了。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只強調特色,而忽略了文化產業的大眾屬性。”
毛鳳坤認為,目前體制機制上也有一些障礙有待破除。比如分配機制不健全,真正搞內容原創的公司在收入上反倒不如搞平臺和渠道的企業;版權保護也需加強,音樂產業目前發展滯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盜版嚴重。“文化產業的基礎是人才,現有的國有體制缺少對人才的吸引力,有點本事的都出去自己干了,有的甚至弄成了上市公司。國有文化企業的獎勵回報機制亟待完善。”毛鳳坤說。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