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2年05月02日 東方網
統計顯示,2011年市級授牌的上海市創意產業集聚區已達89個,上海市文化產業園區已達52個,其中2011年全市89個創意產業集聚區營業收入約為780億元,同比增加20%.
作為推進產業要素集聚的空間載體、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戰略的有效抓手,上海的創意產業園區現正承載著城市轉型的夢想和希望,成為上海推進“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環節和重要內容。按照《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文化創意產業將被打造成上海的支柱產業,到2015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將達12%.
最近,文匯報和上海工業設計協會聯合邀請上海創意產業界的部分專家,就創意產業園區轉型升級面臨的機遇、挑戰及對策等進行座談調研,本報記者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采訪。
創意產業園區都需要吸引企業入駐。但如何吸引企業,個中境界各有不同。有的園區是“揀到籃里都是菜”,雖然招來了一些商戶表面看起來也挺熱鬧,但這只是企業的“扎堆”.而創意產業園區要轉型升級,目前更需要從簡單的“扎堆”,走向創意產業化、產業創意化的產業鏈、能在創意層面帶來更大效率的產業集聚和創意集群。
位于建國中路8號的8號橋,是最早由工業老廠房整體改建的創意產業園區之一。8號橋的持續發展與“主角”扎根帶動“配角”集聚的思路分不開。據8號橋創辦人、時尚生活中心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黃瀚泓介紹,龍頭企業的率先入駐,使得園區吸引了一批上下游小企業慕名而來。8號橋便由此構建起了依附于“主角”的產業鏈,將創意產品的設計創作、生產加工、展示銷售連成一片,并通過咨詢機構、中介組織等銜接上述各環節,“大家經;ハ嗪献,彼此成為戰略合作伙伴”.
黃瀚泓說,創意的價值就是提升產品價值,園區的作用是集聚,也是為了提升企業價值。園區內有龍頭企業,也有成長型企業。小企業會因為園區得到品牌認同,從而促進發展。
上海創意產業園區的實踐探索具有豐富性。上海汽車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國新認為,像花園坊這樣在2009年才完成改造的“第二代”創意產業園區,“更在意的是園區企業的性質如何,所以必須先確立主題”.創意產業也從最初為解決工廠搬遷,員工安置等問題的“被動變革”,發展到吸引符合區域產業導向、能夠滿足區域發展、打造新產業鏈的企業入駐的“主動改造”.有趣的是,當年的上海乾通汽車附件有限公司是人盡皆知的“能耗大戶”,而如今的花園坊卻主打低碳節能環保。
事情還得從2006年說起。當時國內企業開始關注“環保課題”,而張國新也感到“環保將是大方向”.在市有關職能部門的支持下,上汽集團斥資改造花園坊老廠房。在之后的招商過程中,花園坊又主打節能、減排和環保三張牌。“所有客戶進來都有資質的認證,除了配套服務行業,進來的客戶,董事會都要審核”.如今,90余家相關企業和機構已入駐花園坊,其中60%正是為環保主題所吸引。
創意園區的建設不可能也不必一步到位,而應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不斷進入更高的層次。早已完成建設的花園坊,也在不斷整合園區內的商戶,努力形成更高層次的有效集聚。“我們有自己的優勢――上海市能效中心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說到這,上;▓@坊節能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斌不無自豪。
據于斌介紹,正是上海市能效中心這樣一個權威的能源有關機構的入駐,吸引了一批節能檢測、審計中心等進入園區。“當園區將這些職能機構都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對外窗口。”這就減少了相關從業人員的奔波之苦,對提升節能環保平臺的層級有很大幫助。
為了提供便捷的交易,花園坊還“請”來了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專門從事和環境能源有關的權益拍賣和交易,實現了園區內節能產業從政策到交易平臺、再到具體產業鏈的承上啟下。交易所的入駐吸引了大批“綠色企業”,這其中有成熟企業,也不乏正在成長期的小公司。
“園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上海社會科學院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慧敏認為,建立園區的目的是集聚起有主題、有定位、有選擇的創意企業集群,由此形成1 1>2的產業效益。“當然,社會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對于創意園區的需求也是多樣的,創意園區完全可以在這種多元化的社會現實中尋求適合各自特色的發展之路。”上海紡織(集團)有限公司時尚產業事業部總經理邵峰認為,有條件的創意產業園區應該盡可能發展成產業化園區,但像田子坊打造的是上海本土的石庫門里弄文化特色,是一種體驗式的創意園區,沒有必要也不太可能往產業化的方向上發展。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