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2-04-17大江網-江西日報
——我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系列報道之十一
在我國加速勾繪“文化興國”戰略藍圖的今天,我們驚喜地發現,我省文化產業發展已是滿眼春光、生機勃勃。
數據顯示:2011年,我省文化產業法人單位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0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預計突破280億元,高出我省GDP全國排名3個位次;文化產品出口平均增速居全國第五位。
澎湃的發展大潮中,江西的文化底蘊被激活,創新發展的新芽茁壯成長,文化產業正迅速成為我省“綠色GDP”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樹新花分外嬌——產業化、市場化理念迸發巨大活力
外地人來江西,有一場“重頭戲”不能錯過,那就是大型歷史風情魔幻歌舞《神奇贛鄱》。短短1個小時的節目,濃縮了江西千古文明的精髓,映射著贛鄱山河、人文的壯秀之美,動人心魄,令人回味無窮。
唱響于井岡之巔的中國紅歌會已走過了6個年頭。“紅歌會”唱進了首都、唱進了人民大會堂,得到了全國人民的喜愛。到目前為止,中國紅歌會的收看觀眾超過15億人次——這是一個多么巨大的市場。站在源遠流長的歷史根基上,江西以大開放的胸襟,以產業化、市場化的理念探索著文化發展新模式。
2010年11月,首屆中國鄱陽湖國際生態文化節簽約金額達758.5億元;2011年深圳文化產業博覽會上,江西代表團簽約金額達97.15億元,為歷屆文博會之最。產業項目成為我省文化發展的重要紐帶,陶瓷、動漫、軟件服務外包……我省文化產業發展包容并蓄、推陳出新,閃爍著時代的光輝。
培育市場成為我省文化發展的動力之源。政府“掏錢”請群眾看戲;圖書館、博物館、文化站免費開放;演藝市場在江西日報傳媒集團等本土文化機構的運作下逐步發酵、壯大……春風激蕩的市場不斷成熟,文化創作、創新的氛圍日漸濃厚。
2004年,我省文化產業主營業務收入不足100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不過0.5%;2011年,全省文化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千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迅速上升至2.42%。
百花齊放競爭妍——文化產業在結構優化中“蝶變”
2011年,全省新聞出版產業總資產達355億元,同比增長20%;總銷售收入340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江西日報社報刊總期發量突破120萬份,實現總收入6.6億元;省出版集團銷售收入和總資產雙雙突破百億元,其總體經濟規模綜合評價位居全國出版企業第五位;江西衛視全國覆蓋總人口數達7.54億,在全國35個主要城市的收視排名列第八位。
微軟、IBM、德國貝塔斯曼歐唯特、惠普、英華達、中興通信、用友……一批全球軟件業的“翹楚”紛紛投資江西,近三年,我省軟件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20%。近年來,全省共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品800余項。
動漫產業風生水起。今年初,產自江西的動畫片《笛卡特警隊》首次在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黃金時段播出,收視率在央視寒假檔動畫片中排名第一。2011年,我省原創動畫進入全國前15位。
“紅色”、“綠色”、“古色”交相輝映的江西旅游也綻放異彩。2011年,我省旅游總收入一舉超過千億元。
2010年,全省文化產業“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的增加值之比為36∶24∶37——以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為主體的文化產業“相關層”創造的價值,超過了以新聞出版等為主體的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產業“核心層”。
產業結構的美麗“蝶變”,為我省文化產業奠定了堅實的發展根基。
資本多元繪雄圖——加速進入群雄并起的繁盛時代
工程可以使一座城市變大,而文化可以使一座城市變偉大。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而言,文化所發揮的作用,恰如這一區域發展的精神與魂魄。
省委、省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成為我省文化產業發展最強大、最直接的推動力。在今年3月召開的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屆三次全體(擴大)會議上,省委書記蘇榮明確提出了“建設特色鮮明、影響廣泛的文化大省”的總目標。
我省文化產業開始加速進入群雄并起的繁盛時代——目前,全省共有各類民營文化企業4334家,吸納就業人員8.6萬人,擁有資產311.7億元;投資規模超億元的文化產業項目超過60個;江西數字出版產業基地、“江西慧谷•紅谷創意產業園”、“泰豪動漫產業園”、景德鎮陶瓷創意文化產業基地等投資5億元以上的重大產業項目正積極推進。
省工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經過幾年的加速發展,目前,在一批龍頭企業和機構的帶動下,外資以及民營資本正加速進入江西文化產業,一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產業集群之勢初顯,支撐力量迅速增強——江西文化產業,春光爛漫中孕育著無限生機。
本報記者何寶慶 實習生徐婧茹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