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Information
2012年04月12日 新華網
新華網杭州4月11日電(記者 馮源)春日的杭州街頭,就連街邊的墻頭也是一片姹紫嫣紅:不是簡單說教的標語口號,也不是任意發揮的隨意涂鴉,一道道墻繪長卷形成了一面面“文化墻”,如同彩練在城市中飄揚。
這些文化墻的作者是一家有12年歷史的民營文化企業,員工20余人。浙江大可城際廣告公司總經理王奇告訴記者:“‘文化墻’是新興的文化產業,同時也能給行人帶來美的感受。”
創業之初,剛從學校畢業的王奇承攬的主要業務是為房地產企業刷繪工地外墻。“當時城市道路的空白墻體上一般都刷一些標語口號,農村住房的墻體外面,要么刷的是飼料廣告,要么就是鋪天蓋地的‘××口服液’。”
從2004年開始,王奇嘗試將墻繪藝術引入城市生活,開始創作城市文化墻。但他覺得,從去年開始,城市文化墻越來越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整個空氣里都彌漫著推動文化發展的力量。”
“現在公眾對生活品質越來越講究,需要清爽干凈的環境和‘有文化’的氛圍,而且讓社會核心價值觀和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走上街頭,也體現了社會的文化自信。”王奇說。
大可公司落戶在杭州市拱墅區的絲聯166文化創意產業園。這里曾經是中國最大的絲綢印染企業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的廠區。2007年,蘇式廠房改造成的創意產業園區開放后,至今已經引入60多家民營文化企業。
“每年園區的租金收入在300萬元以上,租金從最初的每天每平方米不到1元,到現在的1.5元,而且還有許多文化企業排隊等候。”杭州絲聯實業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陳鶴華介紹說。
拱墅區是位于杭州市北部的老工業區,經過近幾年“退二進三”“騰籠換鳥”,在老廠房的基礎上,已經建成了8個文化創意產業園,使用面積達20萬平方米,入駐文化創意企業200余家。
這些文化創意企業基本以民營企業為主。浙江是中國民營經濟的發祥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民資就開始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形成了文化產業中的“浙江民資現象”。
據不完全統計,全省規模以上的民營文化企業有4萬余家,投資總額1300億元以上,就業人員75萬人以上,涉及影視、印刷、演藝娛樂、藝術品經營、旅游、廣告和會展等10余個行業。
“從文”為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找到了一條新途徑。浙江中南建設集團原是一家和鋼筋水泥打交道的建設企業,2003年集團董事長吳建榮看準了動漫產業。“中國企業把成噸的貨物一車車運到海外,卻遠遠不抵國外企業出口中國幾張動畫光碟的利潤。”
抱著“寧可虧損兩個億”的決心,中南集團積極建設以原創動漫為核心的動漫產業鏈。2008年起,中南卡通公司實現盈利,2010年,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億元。中南公司所在的杭州市的動畫片產量已經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各城市之首,而眾多民營動漫企業支撐起的浙江動漫產業,產量也居全國各省區市之首。
而從浙中一片紅土丘陵上崛起的橫店影視城,同樣是民營資本的杰作。2011年,它共接待游客近11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64億元,共接待影視拍攝劇組150個。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當年新增企業53家,435家入區企業共創造了33.71億元的營業收入和3.66億元的稅費。
以橫店影視產業代表的浙江民營影視產業同樣改變了中國電影業的版圖。2011年,浙江新增影視公司114家,總數達660家,總注冊資金62.2億元,穩居全國第二位。
友情鏈接: